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6 20:49: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 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包含三首古诗词,其中有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一首词《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了初夏农村的忙碌,村居生活富有情趣。诗中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之作,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人在店内看到儿童嬉戏的天真活泼,以及菜花开放、遍地金黄、彩蝶飞舞的自然景色,有动有静,人景交融。《清平乐·村居》则描写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及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在诗人的笔下,三首诗词都描写农村里的朴素恬静,是著名的田园佳作,无一不表达着作者对农村快乐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清平乐·村居》的音乐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注:1.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见前面的“课文备课方案”。

2.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涉及的“学生活动卡”请使用手机扫描封面二维码进行下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描写乡村田园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出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

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

3.指读字音,理解课题:“兴”是多音字,在本课读“xìnɡ”,“杂”是平舌音,“杂兴”的意思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是“住”的意思。“新市”是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4.带着理解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学习古诗,感知诗意

1.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2.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平舌音“杂”,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齐读。

4.默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内想办法解决。

5.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说说你在这首诗描绘的画里看到的情景。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人笔下的画面,并结合画面,读出感情。

学生交流: 预设:

生1:读到“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两句时,“我”仿佛看到果园里梅子成熟了,金灿灿的,杏子也长得很肥美。田野里小麦开花了,雪白一片,油菜花渐渐凋谢了。

师: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两句诗就是——(生接读诗句)。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画面。

生2:读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时,“我”仿佛看到夏天的时候,篱笆边没有人,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3.教师引导想象:蝴蝶和蜻蜓飞来飞去,可爱极了,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充分的讨论,了解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感受农民的繁忙和劳动的辛苦。)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感悟诗句必须以正确的字词理解为基础,在理解的过程中,辅以画面帮助,在联系中发现理解古诗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知识,掌握了语言规律,使学习有规律可循。

三、想象画面,自学古诗

1.过渡:刚才大家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相信第二首古诗也一定难不倒大家。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①按节奏读一读古诗,读准生字的读音,读出诗的韵味。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②根据对加点字词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一径深:一条小路长长的。 急走:快跑。

③读读诗句,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2)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①指名朗读诗句,齐读诗句。

②交流诗句的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一条小路长长地伸向远方,树上的花落了,树叶还未长得茂盛,还未形成树荫。儿童匆匆忙忙地跑着追赶一只黄蝶,黄蝶飞入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③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我看到了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我仿佛看到树上的花已经纷纷落下来,可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③配乐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两首诗都是画面感十分强的乡村古诗,采用在学习前一首诗的基础上自学,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杂、稀、篱、蜻、蜓、蝶、宿、徐、疏。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杂、篱、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蜻、蜓、蝶”部首相同,都是“虫”字旁。

3.教师范写:篱、蝶、疏。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5.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靠熟习。本环节意在给学生一定的书写时间,培养学生先观察再书写的良好习惯,通过指导和练写,不仅使学生重视写字,教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五、背诵积累,实践拓展 1.背诵古诗。

2.选择你喜欢的古诗,结合里面的诗句,给古诗画一幅配画。生进一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意图:制作“诗配画”是一种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并与美术学科相整合,强化诗的美育功能。这一过程还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自主学习古诗的习惯。

引导学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谁能背一背?(指名背诵)

2.过渡:背得真好!奖励大家欣赏音乐(播放ppt),好听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词出自哪里吗?

3.(板书:清平乐·村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看看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可举例,对比说明“诗和词在形式上的区别”。

4.小结:词的题目由词牌名和词题组成。在这里“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最开始是配乐唱的歌曲,“乐”在这里读yuè,“村居”是词题。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以音乐欣赏引出要学的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词的特点

导学:除了题目不一样以外,找找词句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1.词句有长有短,不像古诗,结构严谨,句式对仗,词相对而言形式更加自由一些。

2.中间的空行把词分为两部分,相当于把歌词分为两段,在这里我们称这两部分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有停顿。

3.词押韵ao“小、草、好、媪”;onɡ“东、笼”。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词体、了解词韵,感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优美,有助于学生对词的理解。

三、理解词意

1.导学:读了词题“村居”,你能猜到这首词描绘的是一种怎样的画面吗? 为了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意境,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词,把词句读准确,读通顺。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004n14d79797950lpza3sk4u09qt500fj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