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没有必要,教育教学研究会牵涉教师的教学精力 D.没有必要,教师主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够了
127.“我”觉得搞教育教育研究有一定困难,看了相关教育学书籍后仍有困惑。原因可能有( )。
A.缺乏教育研究系统理论知识的指导
B.教育教学研究的实践性很强,我只有少量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未参与教研实践活动 C.缺乏专家指导
D.缺乏校本教研共同体的支持
128.许老师关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建议和做法中,正确的有( )。 A.翻阅基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以及近期的几种教育类杂志
B.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文章的,再看看当前教育教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是什么 C.对同一主题的多篇论文重新进行编排,组合成一篇“新”论文
D.先介绍某个教育原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假想,写出是如何应用这一教育原理
129.教育教学研究的第一步——选题工作,就把“我”难住了。“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
A.可以“基于经验”,即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中选题 B.可以从国内外教育信息分析中提出问题
C.可以深刻挖掘某个教学事件背后的教育理论知识,使教学工作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D.可以在对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发现问题
130.一线中小学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本质上应该是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有( )。
A.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 B.研究和行动相结合
C.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 D.具有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
2012年山东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 综合基础知识G(教育类)参考答案及解析
6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起伏是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的选择性是指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69.【答案】D。解析: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70.【答案】B。解析: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别: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情描述的记忆,如自我介绍,这是属于外显记忆;而程序性记忆是指技巧性的动作,如骑脚踏车,这是属于内隐记忆。
7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分类。直观动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例如,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常借助数手指,实际活动一停止,他们的思维便立即停下来。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个体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人们可以运用头脑中的这种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
出明确结论的思维。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等的思维。
7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终身学习理念。
7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打破框架才有一个新的飞跃。
7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阶段论。其中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以服从权威为主要特点的。此阶段,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思维具有刻板性,作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尺度,反应在道德判断上的主要表现是单纯以数量判断错误的大小。
75.【答案】D。解析: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语言的效应;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维持性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76.【答案】A。解析:情绪的两极性可表现为肯定的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喜悦和悲伤、爱和憎等;也可表现为积极的(或增力的)和消极的(或减力的)两方面。
7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冲突的种类。在选择岗位时考虑各种因素,属于多重趋避式冲突。因此选择D。
78.【答案】B。解析:替代性学习即观察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85.【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如位置记忆法、缩减与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 95.【答案】D。
96.【答案】ABC。解析: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97.【答案】ABCD。解析: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07.【答案】BCD。
108.【答案】ABCD。解析:教学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自身教学风格,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
109.【答案】AB。解析: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和解释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标准参照评价和常模参照评价。按照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10.【答案】ABC。解析:问卷调查法不是教育文献检索法,故不选。
111.【答案】AC。解析:B项是干扰项,“增强自己在乙心目中的良好感觉”不符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一要点,故排除。
112.【答案】ABCD。解析: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条件:(1)掌握相应的词;(2)把相应的词和一类事物多次结合;(3)引导儿童对一类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4)把共同点加以系统化和概括化,以形成普遍的概念。 113.【答案】ABD。
114.【答案】BC。解析: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研究;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
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成熟过程,对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适合采用纵向研究并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所有被试进行重复测量设计。
115.【答案】ABC。解析:定期测验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手段,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诊断性测验可以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教学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方式等多个方面,所以必须综合分析所有的评价资料。故本题选ABC。 116.【答案】ABC。
117.【答案】BD。解析:责任扩散是指发生了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少;情境的模糊是指清楚地显示出有人需要帮助的情境比模糊情境更容易激起人们的援助;助人的代价是指在各种助人情境中,助人者可能要付出某种代价;环境的界定是指人们清楚地知道需要提供何种帮助时更容易去帮助,故选BD。
118.【答案】BCD。解析:参与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所以,观察者在参与观察时,一般都需要隐瞒自己的身份。此外,参与观察时,应尽量避免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119.【答案】ABC。解析:D项不与情绪相关,不属于情绪矛盾性的表现。
120.【答案】AD。解析:一般情况下,教师的领导类型可分为: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不同教师的领导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导致不同的师生关系。强硬专断型教师班级一切活动由教师一人计划、安排、决定、指挥,要求严格苛刻,很少给予表扬,导致班级学生屈服、易怒、不愿合作、推卸责任;仁慈专断型教师虽受部分学生爱戴,但会使学生所有的活动依教师指示,不会主动学习与创造;放任自由型教师一切活动全由学生自己处理,与学生几乎没什么交流与影响,使班级学生在活动中困扰不断,常常发生不愉快行为;而民主型教师多鼓励集体活动,给予客观的表扬与批评,多数活动由学生参与策划设计,班级学生多主动,有很强的合作性,常常交换意见开展讨论。 121.【答案】ACD。解析:抑制快乐表情会降低快乐感。
122.【答案】BCD。解析: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123.【答案】AC。解析:支持从内容上看包括对来访者的劝解、疏导、安慰、解释、鼓励、保证和具体的指导,并不是一种正强化;解释是指运用某一种理论来描述求助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和实质,并不是为来访者提供对于现实世界的另一种看法。 124.【答案】ABCD。
125.【答案】ACD。解析:儿童刚出生时,能够分辨语音刺激与其它刺激;9-12个月,说出第一个指示词;18-24个月,出现双词说话;3-4岁,出现完全符合语法的完整句子;7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
12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意义。 127.【答案】ABCD。
128.【答案】AB。解析:教育科学研究要坚持客观性和创新性原则。C项违背了创新性原则,D项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129.【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及来源,A、B、C、D四项都是有效途径。
130.【答案】ABC。解析: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为行动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
遇到的问题;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环境,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就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研究和行动时相结合的;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