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复习——《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并诗》
[学案目标] 作为必修教材最后一册的最后三篇文言文,自身语言点丰富,又可与前几册联系梳理,构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对此,复习时要实现下列目标:
1.全面梳理教材语言点,重点突出三篇文言文丰富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掌握“之”“且”重点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2.背诵三篇中的重点段落。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怎么、哪里”之义的文言疑问代词:何、安、曷、奚、胡、恶、焉等。写出表示“流放”之义的文言实词:流、放、迁、谪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A.??一世?夫人之相与,俯仰..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之众人..?B.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夫人之相与..C.?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游目骋怀?所以..D.??兴怀,其致一也?所以..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一般人。A项应付,周旋/比喻短暂。C项相处,相交/一起,共同。D项用来……的/……的原因。 ②( )
?舍万殊?虽趣.A.?
?梦亦同趣?.
?暂得于己?.B.??明?如听仙乐耳暂.
1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C.??举世皆浊我独清?.?足取辱耳?适.D.?
?且适南冥也?.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全。A项同“取”/同“趋”,往、赴。B项暂时/突然。D项恰好/到,往。 ③( )
?控蛮荆而引瓯越?.A.??以为流觞曲水?引.??一言均赋.B.??诗?横槊赋.??滕王阁序.C.?
?兰亭集序?.
?饯?童子何知,躬逢胜.D.??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答案 C
解析 C项均是一种文体。A项接引/导引。B项写作/吟诵。D项盛大的/有名的,风景优美的。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之二虫又何知 C.彼且奚适也 D.大王来何操 答案 A
解析 A项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指出下列句子的固定句式,说明句式特点。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同“何以……为”,表强烈的反问语气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选择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
译文: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②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这蜩与学鸠又知道什么呢!
1.朝菌不知晦朔 ..
①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②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不过数仞而下 .
仞,古代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暮春之初 ..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4.修禊事也 .
禊,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
5.襟三江而带五湖 ....
①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②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6.钟鸣鼎食之家 ......
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7.望长安于日下 ..
日下,代称京城。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8.酌贪泉而觉爽 ..
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9.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①东隅,日出之处。指早晨,引申为青春年少。 ②桑榆,日落之处。指傍晚,引申为年老迟暮。
3
10.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
三尺,古人衣带的下垂部分,长三尺,指幼小。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11.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 ......①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②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③投笔,指投笔从戎。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1.“之”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试着归纳其用法特点。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 .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人称代词,他 .⑤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引申为达到、得到 .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⑦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 .⑧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指示代词,这 .⑨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人称代词,它 .⑩蚓无爪牙之利: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无义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 .
位置推断法。“之”的用法较多。它在什么情况下作什么词用,是什么意思,有规律可循。这“规律”就是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及相邻关系推断。例如: (1)作动词
a.“所”后必作动词,如上面⑤⑦。
b.“之”后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或代词,作动词,如上面⑥。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