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 4.D [第3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落到土壤中被分解,也就是进入了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于岩石圈中的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诗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①为水圈,②为岩石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大气圈,故选B。第4题,该诗句体现的是地形雨的形成,属于岩石圈对大气圈的影响,对应的是②→④。]
地理图表专攻(二)|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的判读
[典例]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解图流程] 文字信息→光合有效辐射的概念 所学知识→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大,农业生产潜力①大
[尝试解答] (1)D (2)D
1.判读此类图表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1)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地形地势、日照时数及天气气候四大因素。 (2)掌握描述太阳辐射分布规律的技巧
描述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时、空两个方面: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减(递增)”“××多,××少”。
2.此类图示判读流程
以下图为例,分四个步骤进行判读:
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分布图
第一步:读数值
(1)读出图中最大值(如图中①点数值最大,介于6 000~6 500之间)、最小值(如图中②点数值最小,介于3 000~3 500之间),求出差值大小。
(2)关注等值线数值大小的分布趋势,分析其数值变化规律(增大、减小方向)等(如图中西部数值从西向东递增;东部呈现由四周向中间递减趋势)。
第二步:看分布
看等值线的走向、弯曲方向、闭合(如图中①②两地)及疏密(如图中②地附近密集,③地附近稀疏)。
第三步:析成因
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在成因分析上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具体分析。
(1)等值线的走向多与纬度、地势高低、山脉走向(迎风坡、背风坡)、海陆位置有关。 (2)等值线的弯曲多与地形有关(如图中②地附近等值线的弯曲,与其地势的走向有关)。 (3)等值线的闭合与地势高低(如高原、盆地,图中③地为四川盆地)、山脉走向(如迎风坡、背风坡)等有关。
(4)等值线的疏密多与地势起伏大小有关。 第四步:会应用
(1)描述太阳辐射时间分配规律的角度。从时间上一般描述其冬、夏季的季节差异;其原因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
(2)太阳能电站建设的因素分析。首先考虑年太阳辐射量较强的地区;其次考虑市场,应靠近消费区;另外还要考虑资金、技术及占地面积等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体现太阳辐射分布的其他相关要素分布图,如云量日均值分布图、日照时数图、光合有效辐射图等,除遵循一般等值线判读规律外,关键是要抓住图示要素与太阳辐射量及分布的相关性。
(2019·湖南长郡中学一模)读图(单位:兆焦耳/平方米),完成下题。
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
1.江苏省多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整体呈现“北丰南贫”的原因是与南部相比,北部( ) A.海拔更高 C.日照时数更长
B.距离海洋更近 D.太阳辐射强度更大
C [江苏的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而且多在200~500 m,海拔相差不大,对太阳辐射的影响不大,A错误;江苏北部和南部都在沿海地带,B错误;江苏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江苏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日照时间短,C正确;江苏南部纬度更低,太阳高度角更大,D错误。]
读世界某区域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亿焦/平方米·年),完成2~3题。
2.导致①地太阳辐射量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C.地形
B.海陆位置 D.天气
3.②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比①地多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强度大 B.距海较远,多晴朗天气 C.地势较高,空气较稀薄 D.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2.A 3.D [第2题,图中①地位于赤道地区,纬度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
太阳辐射季节变化较小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第3题,图中②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总量多,D正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