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名词解释复习材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身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客观需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经过延安整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公识。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知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党在幼年时期,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从这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时间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段历史,两次飞跃,三大成果,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的历史进程的简单概括。
8.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使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
(1)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学科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
历史根据: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
现实根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
(4)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及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4)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5)时代条件:世界发展的趋势,机遇大于挑战,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新理念。 (6)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7)实践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①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 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