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化学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B.点燃酒精灯后,将外焰直接对准固体药品部位加热 C.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立即开始收集气体 D.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再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 2.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
D.我国水资源丰富,人均水量位于世界前列
3.人体吸入的O2有2%转化为活性氧,它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夺命杀手”。我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2SeO3中的Se(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4
C.+6
D.-2
4.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镁在氧气中燃烧
B.向少量二氧化锰中滴加过氧化氢溶液 C.向一定量铁粉和铝粉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D.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5.检验和分离、除杂是常见的化学活动,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A.A 活动内容 检验某物质是否含有氧气 分离用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制氧气后的残余固体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除去铜粉末中的少量铁粉 B.B C.C D.D 方法或试剂 用带火星木条 溶解,过滤 点燃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 6.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钨用于制白炽灯灯丝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7.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人患癌,一种抗癌新药在千万人的千呼万唤中即将诞生,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西达本胺即将全球上市。西达本胺由分子构成,其化学式为C22H22FN4O2,下列关于西达本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达本胺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B.西达本胺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西达本胺由碳、氢、氟、氮、氧五种原子构成 D.一个西达本胺分子中含50个原子
8.下面对有关实验的设计与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A B 实验内容 分离CaCO3和CaO 除去H2中HCl 试剂与方法 加水溶解、过滤 通过NaOH 溶液 结论与解释 CaO溶于水 HCl与NaOH 溶液反应 稀硫酸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D C 鉴别稀盐酸、稀硫酸 滴加BaCl2溶液 D A.A 检验CO2 和O2 B.B 带火星的木条 C.C B.空气 D.液氧
9.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二氧化锰 C.氯酸钾
10.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硫酸中,只有乙表面产生气泡,甲、丙都不反应;如果把甲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甲表面有丙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乙>丙>甲
1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A.A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B 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二氧化碳能跟水反应 C.C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D.D 12.某密闭容器中含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有关数据见下表。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待测的值为0.9
C.丙、丁在反应中的质量比为4:7
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乙不一定是化合物
甲 0.9 待测 乙 3 14 丙 5 1 丁 9 2 13.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是( ) A.氧气和臭氧 亚铁
14.二甲醚(C2H6O)作为一种新能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 15.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海鲜防腐,甲醛浸泡 B.回收塑料,再生减污 C.煤气泄漏,明火检查 D.禁用农药,保护水源 二、多选题
16.为保证实验安全,取得预期实验效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我们应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并遵循化学实验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与带导管的橡胶塞连接好后,应先把导管放到水中,然后再双手握住试管外壁从而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他人,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一半
C.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加热氧化铁粉末至红热再通入一氧化碳气体 D.过滤液体时,漏斗里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E. 为了便于观察,可用手接触药品,直接闻药品气味,但严禁品尝药品 F. 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也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17.下列图示表示在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〇”“ ●”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关于下列图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完毕“●”有剩余
B.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各参加反应的物质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如果“〇”为氢原子,“●”为氧原子,则参加反应的“〇”和“●”质量比为1:8 三、推断题
18.X、Y、Z、甲、乙、丙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X、Y、Z为单质,Z为红色固体,甲、乙、丙为氧化物,X、丙为黑色固体.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B.二甲醚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4︰1
D.二甲醚属于氧化物
C.二甲醚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C.水和双氧水
D.氯化铁和氯化
(1)Y的化学式是_____. (2)甲的化学式是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X+丙_____;乙+丙_____. 四、流程题
19.常温下,在一定量的水溶液中,氯酸钾易达到饱和状态。在工业上可通过如下工艺流程制得。
(1)反应I中,通电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NaC1+3XNaC1O3+3H2↑,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反应Ⅱ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探析该物质是由___________构成(用化学用语表示)。 五、实验题
20.如图中装置适当组合可用于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制备和收集。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类型)。 (3)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装置B与装置A相比,优点是_____。
(4)C装置正放桌面,用于收集A装置中生成的氧气,则a接_____(选填b”或“c”):若将C装满水,用于收集A装置中生成的氢气,则a接_____(选填“b”或“c”)
六、计算题
21.火力发电厂用石灰石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防止污染环境,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SO2+2CaCO3+O2=2CaSO4+2CO2.若有1.6kg的氧气参与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是_____? 七、科学探究题
22.因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二氧化碳一般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究竟能否用排水法收集呢?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的两套装置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请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性实验)实验后,装置Ⅱ水槽中的液体应该呈酸性,向此液体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会变为______。但是取几次实验后的液体样品,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无明显变色现象。对此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定量实验)采用数字化实验测定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纯净度的差异。因实验设备有限,本实验通过氧气传感器测出收集气体中残留的氧气(来自于空气),推算出空气的含量,再求出CO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