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春天的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嘀哩嘀哩》、歌曲《春天来了》 教学目标:
1、 欣赏《嘀哩嘀哩》,能体会歌曲的欢快的情绪,并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和动作表达歌曲。
2、 通过学唱《春天来了》,了解强弱的处理在歌曲中表现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童声齐唱《春天悄悄地走来》
师:刚才我们在歌中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春天里还有些什么景象,你可以用一句歌,或一个动作来告诉大家,看看谁表现得最清楚。
二、欣赏:《嘀哩嘀哩》
师:春天有那么多景象,那么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跟着歌中的小朋友去找一找吧!
1、 初听全曲一遍。
要求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歌中的内容,说一说歌中唱到的春天在哪里?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 复听:你能用动作来把歌曲表达的情绪表达一下吗? 要求可能自由结合为一小组,分配角色。 三、新授歌曲:《春天来了》
1. 学生听范唱,回答问题。师:请同学们再听一首歌,你能听出歌曲的歌颂对象是什么?情绪是怎样的?
2. 用“啦”字哼唱全曲。师:你发现那些地方容易哼错需要注意的?
1
3. 请学生把歌谱完整地唱一遍。师:我们一起来唱整首歌曲的歌谱,注意断音记号,要唱得短促有弹性。舌尖的动作要敏捷轻巧。
4. 唱歌词。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呢?学生思考后知道该用有弹性的声音来唱,再唱一唱。
5. 改变速度演唱《春天来了》体会情绪的转变。师: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我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现在你跟我的琴声唱一唱体会歌曲的情绪是否发生了变化?用连音法唱。
学生用较慢的速度唱体会歌曲的情绪,体会情绪,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同学门说的很好,速度的变换影响歌曲的情绪,只要符合歌颂的对象,我们在唱歌的时候,也可以该边一下速度,让一首歌曲唱出几种味道来。
6. 处理歌曲唱好歌曲。教师:刚才我们用的是连音唱法,要注意有的地方不能连起来唱。
学生指出标有跳音的地方不能连起来唱,教师:如果进行一下强弱处理歌曲将会更好听,唱唱看哪里强哪里弱?
7. 看书完整的演唱。注意强弱、断音和连音。 师:用你的声音来营造一个美好的春天吧!
四、小结
春天是美丽的,描写春天的歌是动听的,去找一找,唱一唱还有哪些是描写春天的歌曲。
教学后记:
2
第二课时:《郊游》 一、教学目标:
1、感受ABA的乐曲,区别乐段间的不同性质。并选择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2、感受歌曲的主要节奏型,并能用歌声用感情的演唱歌曲《郊游》。 3、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歌曲表达的情绪。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用愉快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郊游》。
2、了解并感受ABA三段体结构音乐的特点,并能掌握其特点。 三、教具:
数码视频展示台、风琴、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经历了一个严冬,小动物们、小草等我们的好朋友,都觉得烦闷了,随着第一场春雨的到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走进春天了,小草睡醒了,开始伸展身子,发芽了;小动物们睡醒了,开始露出他们的小爪子,活动筋骨,准备组织一次春天的郊游,去寻找春姑娘的“花裙子”,看(播放课件),他们在向我们挥手呢?!哦!原来是让我们一起参加他们的郊游活动啊,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儿歌《郊游》。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3
(二)学唱新歌:
1、教师弹琴范唱歌曲《郊游》,学生仔细聆听。 2、播放歌曲,学生边听边找出相同的乐曲部分。
3、教师引导学生划分ABA三段体的音乐结构,并介绍其特点。 4、教师弹琴,带领学生学唱新歌。 5、分组,教师和小组学生一起随琴演唱。 6、全体学生随教师琴声用愉快的感情演唱全曲。 (三)拓展欣赏:
1、播放管弦乐合奏《出发》,学生体会音乐。 2、教师弹琴范唱乐曲的主题音乐。 3、学生谈对主题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个乐曲情绪的理解。 5、分组欣赏若干遍后,讨论全曲风格。 (四)课堂小结: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