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之想也。至若陆地赏桃,既不得其宜,而反增吾俗。君其慎之!
即可助娇,尤能销恨,闺阁所宜植也。世俗忌之,吾亦莫知其所以然矣。
(选自《看山阁闲笔卷十三》)
【注】①《猗兰》之操:即《猗兰操》,琴曲名,相传为孔子所作,也称《幽兰操》。②周天之数:此处代指梅花。③泛霞觞:谓饮酒。
21、对画线句“赏必求其宜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赏花一定要处于最合适的场景。 B、赏花一定要拥有最合适的心情。 C、赏花一定要采取最合适的方式。 D、赏花一定要具备最合适的态度。 22、可填入文中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耳 B、矣 C、哉 D、也
23、作者认为赏梅之“宜”在于 (3分) 24、桃花“闺阁所宜植也”,但“世俗忌之”,为什么?结合日常阅读予以探究。(3分) 25、作者笔下的兰花、梅花、桃花都有君子之风,但其内涵又各有侧重,请集合原文概述之。(3分)
21、B 22、C
23、拥有与林和靖一样的精神境界,怀有君子之风;郑重的态度和清雅的方式赏梅;能欣赏梅花“冰清玉润”的“出世之芳姿”。
24、可通过比较李白、崔护等诗歌中桃花的意象或民俗中桃花的寓意来探究桃花种植环境的“宜”与“不宜”。自圆其说条理清晰可也。
25、兰花重在“幽”,内涵表现为坚贞脱俗;梅花重在“清”,是“清客”,内涵表现在在清高的节操;桃花重在“隐”,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静安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 2分)
秋夜小洞庭离宴序 【唐】苏源明
'.
.
①源明□东平太守征国子司业①,须昌外尉袁广载酒□回源亭,明日遂行,□夜留宴,会庄子若讷过归莒,相里子同祎过如魏,阳谷管城、青阳权衡二主簿在座,皆故人□ ②彻馔新樽,移方舟中。有宿鼓,有汶簧,济上嫣然能歌五六人共载。止回源东柳门,入小洞庭,迟夷彷徨,眇缅旷漾;流商杂徵,与长言者啾焉合引;潜鱼惊或跃,宿鸟飞复下,真嬉游之择耳②。
③源明歌曰:“浮涨潮兮莽迢遥,川后③礼兮扈予桡。横层沃兮蓬迁延,川后福兮易于舷。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河。夜既良兮酒且多,乐方作兮奈别何!”
④曲阕,袁子曰:“君公行当挥翰右垣,岂止典胄米廪④邪!广不敢受赐,独不念四三贤!”源明醉曰: “所⑤不与吾子及四三贤同恐惧安乐,有如秋水!”
⑤晨前而归。及醒,或说向之陈事。源明局局⑥然笑曰:“狂夫之言,不足罪也”乃志为序。
【注】①东平:唐代郡名。后文的须昌、莒、阳谷、青阳、宿、汶、济上,均为地名;袁广、庄若讷、相里同祎、管城、权衡等是当时的几位贤士。②迟夷彷徨:悠然荡漾。眇缅旷漾:水面渺远幽旷。流商杂徵:乐曲悠扬。长言者:唱歌的人。啾:吟唱。嬉游之择:游玩中最妙之事:③川后:河神。④君公:敬称对方。行当:此行应当。挥翰右垣:担任中书省官员。,典胄米廪:代指国子监司业。⑤所:如果。⑥局局:俯身大笑。
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2分)……………………………………… A.随 以 至 矣 B.从 于 及 也 C.随 于 至 也 D.从 以 及 矣 23.对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写于作者调任国子监司业,离开东平之时。 B.全文记述了与友人泛舟湖上,游宴达旦的情景。 C.作别时,友人祝愿作者在仕途上有更大的发展., D.秋夜临别不免感伤,良宵美景仍萦绕浓浓愁绪, 24.赏析第②段画线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对第④⑤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袁广委婉提示作者,要看在老朋友的面上,提携大家。 B.作者回答愿与友人同甘苦,表现了真挚、坦诚的友情。 C.文末将前面对话当作酒后狂言,请友人原谅自己轻诺。 D.高雅的歌词与饶有趣味的对话相交织,行文富有变化。
26.本文既是赠序,也是游记,请任选一个角度,简本文的文体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分)B 23.(2分)D
24.(2分)动静对照:以深水中的鱼和投宿的鸟在音乐声中或“惊”或“跌白”或“飞”或“下”的举动,衬托夜晚湖面的幽静:(1夯)鱼跃鸟飞,还增添了夜晚宴游的情趣。(1分)
25.(2分)C 26.(4分)答案示例:
【赠序】赠序是离别时对朋友的推荐、赞贺、勉励的文章。本文作为赠序,是作者赴任时写给前来送别自己的袁广等朋友的:(2分,指出赠序的大意和本文作为赠序的大致内容,各1分)序文中吟歌诗、叙友情、感离别;还针对朋友对自己的请托,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从精神上给朋友以慰勉。(2分,赠序的共性内容和本文的独特主旨,各1分)
【游记】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本文作为游记,描写了作者和友人畅游小洞庭的见闻和感受。(2分,指出游记的大意和本文作为游记的大致内容,各1分)本文描绘了湖上美景,赞叹此夕湖上泛舟乃“嬉游之择”;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和友情的珍惜,表明作者愿与朋友同忧共乐的情怀。(2分,游记的共性内容和本文的独特主旨,各1分)
【闵行区】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 3分)
小云山记 (清)王夫之
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大云之山至东,其陵乘①十数,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登小云,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遂逾乎湘。 ②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困,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流,有袅雨,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③。山之观,奚止也?
③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④不三十之一也。岂止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⑤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漫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④系乎大云而小者,火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火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旅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颈,皆高柯丛
'.
.
樾,阴森葱绿。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⑤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径之。不倦。
注释:(1)陵乘:高山。(2)曼衍:山峰连绵不绝。(3)泱莽:天空。(4)岳:指南岳衡。(5)祝融:即祝融峰,衡山主峰之一。
22.第①段开篇先写大云山及周围群山,这样写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②段中,作者先说“小云之观止矣”,后又说“山之观,奚止也?”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第④段,概述小云山得名的缘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养生者去,僧或庐之”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僧人就给他安排住宿。 B.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僧人有时居住在这里。 C.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有时僧人也在此居住。 D.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有个僧人住他的房屋。 26.阅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点明小云山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的环境,(1分)为下文写登小云山所见之景作铺垫。(1分)(铺垫内容要明确,只写“为下文做铺垫”不给分)
23.不矛盾。(1分)登小云山看到的山峰形态的变化是有限的,(1分)而随着四季变化呈现的景色却是无穷的。(1分)(笼统地说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景色不同只给1分,一定要答出“变化”)
24.相对大云山的高大,它比较矮小。(1分)道士在大云山修道养生,以小云山为旅馆。(1分) 25.B 26.结束全文(“收束全文”,“总结全文”不对)。(1分)表现出小云山美景无限,令人百看不厌,(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云山独特的喜爱之情。(1分)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