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
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其本质特征有: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
3.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1)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3)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4.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
气质与性格的不同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从起源上看,气质受先天的因素影响大,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
(2)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
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明显。
(3)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
无关。而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所以有好坏善恶之分。
5.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 (1)场独立性的优势:
①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 ②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
③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加工信息 (2)场依存性的优势:
①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 ②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 ③依据外在参照加工信息
6.简述冲动型与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特点迥然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区别。
(1)冲动型认知方式: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面对问题时,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不管对错急于表达出来。信息加工策略多使用整体加工方式。
(2)沉思型认知方式: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把问题考虑周全后,再作反应,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7.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
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性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他认为,人格是一种网状的、相互牵连的、重叠的特质结构。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区分没有固定的界线。
五、论述题
1.试述冲动型与沉思型两种认知方式的特点及其优势。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
冲动型与沉思型是两种特点迥然不同的认知风格。不同人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区别。
(1)冲动型认知方式:特点是反应快,精确性差。面对问题
时,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不管对错急于表达出来。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
(2)沉思型认知方式: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把问题考虑周
全后,再作反应,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加工方式。
2.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结合实例说明人格的成因。)(试论述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题要点: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较为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三、家庭环境因素
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②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
形成。
③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四、早期童年经验
①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③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而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论述。)
3.在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答题要点: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生物遗传因素
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②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较为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③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