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不可思议的熟悉感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9:34: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要想解释它,用得上诸多学科中已有的和未来的研究成果,连同我们全部的想象力。

看似荒诞的感觉

路边餐馆里,西比尔·凯夫纳与一个刚认识的朋友聊起正在热映的电影《辛普森一家》,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旁边服务员捡起桌上掉落勺子的动作异常眼熟。一瞬间所有的东西都变得熟悉起来,这个餐馆、这个餐桌、这个位置、对面的朋友,周围的空间似乎都曾见过,西比尔几乎提前知道朋友的下一句话会是:“要是早点开始看这片子就好了,真遗憾,我刚看到第二季……”

这种奇异的感觉只持续了很短时间。“怎么了?”朋友注意到西比尔的表情。“没什么,只是感觉刚才那个场景似曾相识而已。”西比尔回答道,“这种感觉我经常会有,很正常”。“是吗,真有意思,我可从来没有过那样的感觉。”朋友变得很兴奋,“可是这怎么可能呢?我们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

确实奇怪,与一个刚认识的人,在一个陌生的餐馆,甚至讨论的话题——动画片《辛普森一家》被拍成了电影也是西比尔不久前刚知道的,怎么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呢?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似曾相识感的人占到30%左右,他们会认为西比尔的这种体验诡异而反常,把明明没有过的事看做有过,明明就是一种荒诞。

这种体验被称为“déjà vu”,这个短语来自法语,本意为“见到过”。1876年,法国生理学家艾米丽·波拉克在她的著作《精神科学的未来》中,用“déjà vu”来描述一种“不可名状的认同感”。之后这个短语便成为“似曾相识”现象的术语,用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奇妙的缘分和关系,频繁出诸各种报刊、书籍及电影电视中。

《大卫·科伯菲尔》中的一段话说出了大部分人对这种现象的感觉:“我们都有一种偶然而生的感觉,觉得我们所说所做的是很久以前说过做过的事——觉得我们很久以前曾被同样的面孔、同样的事物、同样的环境围绕——觉得我们很清楚再往下事情会如何进行,仿佛我们突然记起这一切似的!”的确,无论是在艺术作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体验,并将它看做一种超自然的现象。为了更好地研究此现象,瑞士学者阿瑟·芬克豪泽等把各种“似曾相识”的体验分成几类。 (来源:http://www.6886msc.com) “我们是见过的”吗?

在有“似曾相识”体验的人群中,大约三分之一属于狄更斯描述的这类“经历过(déjà vécu)”。这种“经历过”的感觉大多发生在15~25岁间的年轻人身上,且感觉比较强烈,多年后都能清晰地忆起。正如狄更斯的描述,人们发现这种体验不仅存在于视觉上,还涉及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有令人惊讶的精确细节,让体验者觉得,眼见的一切都在证明记忆中的经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或许就是“似曾相识”,某年某月某天某时的某一物某一人某一动作留在了你的潜意识里,当后来的某个相似场景偶然出现时,记忆即刻被唤醒,创造性地被修复,把两物视做一物。

“曾有所感(déjà senti)”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林黛玉、贾宝玉初见时,都惊觉似曾相识。黛玉只在心中奇怪,宝玉则在细认后断定:“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句经典话语,不仅引得被感动者无数,也招致同感者无数,更为后人的一见钟情提供了范本。这个反映“木石前盟”的场景虽说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却是现实中许多人都有的典型的“曾有所感”。宝黛二人并不觉得有过曾经相遇的场景,而对方给自己的感觉就是早就相识。与“经历过”不同的是,“曾有所感”提示当事人注意的是他们曾经非常熟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忘却,现在这种感觉却又回来了。不仅给人带来惊奇,还带来喜悦,似乎是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这种感觉通常只有几秒,当事人很快便明白,自己实际上从未经历过。在爱情中,这种感觉被称为一见钟情。之所以会产生“我曾见过”的感觉,解释起来好像也并不难:爱什么样的人其实早已在心中定型了,只是你

自己不知道或知道得不确切,当他或她一旦出现在眼前,你自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心里面喊着“爱的就是你”了。不过也有一个名叫约翰·杰克逊的博士在1889年的论文中记录,“曾有所感”这种感觉为颞叶癫痫患者所特有。

许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到一个全新地方却感觉异常熟悉,对周围的环境了如指掌,甚至细致到每一条小路,仿佛曾在这生活过很久。这一现象被叫做“曾经到过(déjà visité)”。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论及“曾经到过”现象时说,大脑对一个没有生命的建筑和地方的记忆与对一个人的记忆不同。它更多地涉及长宽高三维空间,但都在脑海中留下了强烈的画面感。关于这种似曾相识现象的解释有许多,其中一条就是在“经历过”中被否定的“曾经到过那个地方”的假说。对于那个“异常熟悉的地方”,你确实到过或者见过,只不过是以别样的形式。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参观英格兰的一座城堡遗迹时,认出了这个地点,觉得异常熟悉,却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发现是曾经读过两百年前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对此地的描写。但是更多的人没能找到他们曾经“到过”的任何线索,于是许多人相信自己的前世生活在那里,否则一切就无法解释。前世回溯、轮回转世说一度起着主导作用。

前世记忆还是梦里预见

普通大众一直在自行探寻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想搞明白这种感觉究竟来自何处。许多人相信似曾相识感源于前世记忆的碎片,是熟悉的环境在脑海中的重新显现。一些早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相信这一理论。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自己前世是个牧人。荣格在12岁首次有了“似曾相识”感觉后,便坚信自己曾经在18世纪生活过。催眠术则成为人们回溯前世的手段,为人们所信服。美国耶鲁大学魏斯博士证明,催眠可以帮助人们进入潜意识:“不受逻辑、时间、空间所限的潜意识,能帮助你回忆任何时间发生的任何事情。”许多人正是通过催眠见到了自己的前生,并因为对催眠所得结果的肯定,对前世生活导致现世熟识感这种理论坚信不移。在民间盛行的“似曾相识”理论中,与“对前世的回顾”并存的,还有“对未来的预见”。

许多有“似曾相识”体验的人认为自己的感觉来源于梦境。尽管大部分梦境不会被记住,但是它可能直接跳过浅层的短期记忆而被导入深层的长期记忆。这样,“似曾相识”就可能来源于被遗忘的梦境,当现实有相似情景时,梦境的记忆便被唤醒,从而产生似曾相识感。21岁的格温德林·加里斯在一家高级餐厅里因对男朋友不满而大声叫喊时,突然发觉这一发怒场景自己曾经梦见过。她对自己未卜先知能力大为惊讶,不顾周围人的侧目而喊道:“我早知道!会发生这件事的!”有人因这种感觉异常频繁及强烈,便会觉得自己拥有“先知”和“预言”等特异功能,而通过梦境进行占卜。

人们对于“似曾相识”现象的猜测五花八门,版本越来越多,说法也越来越离奇,大有湮没科学解释之势。

众说纷纭,科学的困惑

由于不管哪种“似曾相识”现象都不能为科学家进行观察实验当场提供行为,所以主流心理学家的研究始终难以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对该现象的兴趣却非常浓厚。到19世纪末,解释“似曾相识”现象的假说就有几十个,对“似曾相识”的描述多达二十余种,如“记忆错误”、“时光倒流”等。

脑神经专家认为,大脑时刻在进行潜意识活动,虚构出各种情景,现实中遇到相似情景时就会与虚构的记忆相呼应而产生幻象。医学工作者认为,“似曾相识”是由记忆错误造成的,大脑中的记忆缓存区先暂存记忆,在存储时发生了错误,以为眼前事物就是历史记忆库中的,这样的错觉通常在大脑疲劳时产生。 一些物理学的解释更为有趣。以物理学的“时光倒流”来分析,人的控制神经传给记忆神经的速度大于光速后,四维空间发生暂时混乱,大脑反应传到记忆神经时,人就会感觉曾经发生过。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高能物理学和其他边缘物理学家提出,灵魂是一种携带巨大能量的高能粒子,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

障碍,使记忆进行时空穿梭而使人产生似曾相识之感。时空交叉观点则是从爱因斯坦关于时空的观点出发,认为这个世界有许多平行的时空,每个时空都有自己的规律,一般不会交叉。当出现例外情况,即时空错乱时,如碰巧遇到与未来时空的交叉,就会很短暂地进入未来时空,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又很快回来。当人在现在的时空经历到未来的那个时段时,发觉场景与记忆储存一致,就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物理学家的假说给“似曾相识”现象提供了更广阔的产生空间,却给这一现象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与灵异成分。以至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关于“似曾相识”现象的大部分文章还被归于心灵学(又被称为通灵学)。 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兰·布朗表示:“这个领域被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理论污染了,成为许多科学家不愿意触碰的棘手问题。”布朗与他的同事正试图改变这种情况,而努力把“似曾相识”现象归到一个更合理的框架中。布朗认为挖掘出“似曾相识”现象背后的秘密,就等于发现了一座金矿,因为任何一种大脑的异常行为都可能是了解大脑如何正常运作的绝好机会。

(本文由http://www.sun6886.com整理发布!)

搜索更多关于: 不可思议的熟悉感 的文档
不可思议的熟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18vl0vgge38gut0yjt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