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孟德尔豌豆杂交 试验(一)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 知识 因的概念(C:理解)。 目(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标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教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 应用)。 学 目 能(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标 力 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目标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目科学精神 标 教学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 媒体 课时 2课时 安排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个人札记 第 1 页
一、基联系“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 日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常〖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生活因的分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离定律 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激发(一)孟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德尔的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兴豌豆杂趣。 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交试验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 怎样进行?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 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 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 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第一课时 导言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初步了解孟德尔在第 2 页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遗传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实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 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验研总是高茎的。 究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 中了? 方学生回答:(略) 法的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 创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 新、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思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维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 方没有表现出来。 式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 的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创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新、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敢于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冲数量比接近3∶l。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破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原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有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观念3∶1,具有规律性。 的[三]教学目标巩固 精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神。 2.什么是相对性状?拟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学生阅读教材P4~5。 A.狗的长毛与黑毛 B.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D.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答案:1.略 2.略 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果穗上有非甜 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 B.相互混杂 C.非甜是显性性状 D.相互选择 分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 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非甜 第 3 页
[三]教学目标巩固 [四]布置作业 是显性性状。 答案:C 3.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 得到F1植株是( ) A.高矮之比是1∶1 B.全是矮秆 C.高矮之比是3∶1 D.全是高秆 分析:生长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长,但 不影响内部基因组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的高秆玉米仍然受隐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总结 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 培养学生阅读收集信息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知道了什么是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 那么为什么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都接近3∶1。如何将这些在试验中得出的结果用一套理论来解释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提问: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 回答:基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 教师讲述:在孟德尔当时的年代,生物学还没有建立基因概念,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改称为基因)控制的。显性性 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如高茎用大写字母D表示,隐 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如矮茎用小写字母d表 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 的。 提问:DD或dd产生的配子是什么?通过哪种分 裂方式产生的? 学生回答:D或d,通过减数分裂。 教师讲述:由于基因D对d的显性作用,所以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阐第 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