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5分)
22. (12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空前交换,其内容和数量急剧增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坚信,彼等不信任何宗教,也不崇拜偶像。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胆子甚小……鉴于此,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
——摘编自《哥伦布航海日记》 材料二 新大陆的“发现”与殖民,使美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圈,即拉丁美洲文化圈,其特点是印第安文化与外来诸多文化的有机融合。这是由于各大洲人民(印第安人、欧洲人、黑人、亚洲人)混居和融合而形成的。这一文化融合是通过漫长而痛苦的相互排斥、撞击、渗透、吸收和改造才最后形成的。……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把旧大陆的大量农具和牛、马、羊、大麦、小麦、葡萄、柑桔、柠檬、甜瓜及各种蔬菜种籽源源运进新大陆。与此同时,新大陆的玉米、花生、土豆、木薯、可可、奎宁和橡胶也陆续传入旧大陆。尤其是玉米和土豆,在旧大陆起了重大作用。工业革命的实现使旧大陆人口猛增,仅靠产量较低的大麦和小麦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因此高产的玉米和土豆成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食之一。
——摘编自孙家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疾病的传播无须人类的主动性,而是不顾人类的主观意图,在人类当时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就发生了。……欧洲船只把大量非洲疾病转移到新大陆,很可能包括黄热病和疟疾,这些通过老鼠传播的病菌使中南美洲许多地区几乎人烟灭绝。此外,长期流行于欧洲人中的疾病,当它们散布到没有遗传或获得免疫力的印第安人中时是灾难性的,如天花、麻疹或斑疹伤寒等。也许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把梅毒传播给了旧大陆,虽然梅毒的发源地是否是美洲还不确定。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闻名的互动》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航行的目的,并分析这些目的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地理大发现时期新旧大陆的交流”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4分)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1919年《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20年10月31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致函孙中山,表示坚信中国人民“将会走上与帝国主义的世界性压迫进行斗争的道路”,希望建立贸易关系和相互友好合作。随后孙中山与苏俄越走越近,思想上也完成了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的转变。在著名的《孙越宣言》中,两国达成了反对世界列强进行民族压迫等一系列的共识。在孙中山的文章著作和讲话中,都能体现出那种昂扬向上的国际主义般的民族主义精神和与世界各民族并驾齐驱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陈天翔《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华民族的构建》 材料三 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了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1924年《民族主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3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背景以及由此展开的实践活动。(5分)
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并说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5分)
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1分)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表示:“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许多不服从地方管制的事情。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我想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全国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更加危险了。”原沙皇政府财政大臣康克林看到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时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就如同处于某种野蛮状态,如果同高度文明的民族发生冲突,就会成为大的“祸害”。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直截了当地声称:“我们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们比一等强国虚弱和贫穷,另外,我们不但在物质方面,而且在智力资源方面(尤其管理方面)比它们贫乏。”
——扎依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废除》
材料二 上层统治阶级主流对改革的正确认识,与他们的整体素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官僚的升迁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程度,而非门第出身。于是,19世纪30~40年代,官僚中间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教育,勤于思考,对即将进行改革的纲领及实施方式意见相近的人,当时被称为自由派官僚。自由派官僚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它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改革是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否定,对新制度和新思想的认同。俄国1861年改革既废除了旧的根本阻碍俄国前进的落后的农奴制度,又在此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为俄国的近代化构建了基本框架。
——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上层统治阶级对农奴制危害的认识。(4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25.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文化与秦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秦人虽然居于周人的故里,但西周的礼乐制度在秦人那里却保留较少,因此,秦人的“尊尊”、“亲亲”观念相对而言是比较淡漠的。他们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外来文化中的有用因素易于吸收和融合,并整合于秦文化之中。……如果说,战国时代的邹鲁文化是对西周礼乐制度文明的继承,那么此时此刻的秦地文化则是对西周技艺文明的发展,他们是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共同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文化,
为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田文棠、杜乃俭《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
材料二 秦文化产生于秦人、秦族、秦国,秦始皇虽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新政权,这个政权的统治阶级仍然是秦人,它不可能改变来源于它们、至今仍然影响着它们的文化。……秦人由一个西陲大夫加入到诸侯的行列,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战国群雄割据中又连连挫败其它六国,称雄中国。秦国的胜利,与其说是战争的胜利,不如说是政治的胜利,是秦文化政策的胜利。正是这种实践的成功,助长了秦人的功利主义,导致了功利主义的膨胀,驱使秦始皇继续执行秦国政策,以秦国政策为本,兼并其他文化。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背景。(5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文化的历史影响。(5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