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与练习:
1、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4、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5、试结合传播的特点,探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 教学重点: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特别注意语言的产生对人类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 二、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三、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的意义
6
四、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革命和比特革命对电子传播的贡献以及电子媒介的意义 五、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的历史渊源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网络的“第四媒体”特征;网络的意义和缺陷。网络传播的特点:优势以及劣势、人类如何应对。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 二、媒介的进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 三、各国迎接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 思考题与练习:
1、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2、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3、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使什么?其意义? 4、列举人类传播史上的几件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5、简述信息社会的的特点。
6、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和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教学目的:
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7
注意符号必须能携带信息或表述特定意义;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 二、符号的分类
特别注意象征符的特点以及它和语言的关系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特别注意符号的思考功能以及它的使用价值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注意意义的无形和抽象性和可符号表达的特点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 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特别注意传播情景中的意义 四、符号和意义的关系
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符号意义之外还有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的定义及意义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米德的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的意义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从象征符号体系的不但更新把握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警惕象征符过滥、过频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思考题与练习:
1、象征符具有那些特征?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3、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4、如何理解意义不能脱离符号存在,但符号之外还有意义。 5、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教学目的:
8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传播过程研究注重从传播的基本要素入手从微观上对传播活动进行把握;传播系统研究把传播看做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重视外在因素对传播的影响,从宏观上把握传播活动。本章就是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力争用简约的模式展现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注意与拉斯韦尔的五W区别,特别注意反馈的引入。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注意模式与理论的关系。结合具体的传播过程来讲解不同的传播过程模式。如在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后讲香农-韦尔模式、拉斯韦尔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传播类型讲完后)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大众传播的要素讲完后)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用唯物史观把握传播的总过程。 思考题与练习: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要素? 2、什么是模式,它与理论的关系?
3、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9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教学目的:
传播类型是研究传播活动系统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传播类型彼此独立有相互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中的基石。本章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了解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会用模式的手段再现传播的过程。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从生理学的角度掌握人内传播的环节要素以及与动物体内传播的本质区别。 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从心理学角度把握人内传播的作用——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理解人内传播是否具有互动性。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动机 注意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特别注意面对面人际传播的特点以及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如何利用人际传播多媒体性加强传播效果。 思考题与练习:
1、什么是人内传播?它是否具有互动性,如何体现的? 2、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3、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什么是人际传播?其特点如何,为什么说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