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参考阅读
上帝是具有绝对超验性的。去魔化的过程体现了只有上帝是可以信赖的,各种迷信的手段是不可信赖的。这种超验性与预定论所造成的那种内心孤独感使得各种迷信得到否定并且成为具有感官文化的敌对情绪的基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这种孤独感也成为了具有悲观倾向的个人主义的源泉,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个人来说,信仰上帝是在孤独中进行的。
路德宗与加尔文宗的另一区别是对秘密忏悔的态度,加尔文宗对此表示十分怀疑。这种怀疑使得教徒失去了阶段性释放罪恶感的手段。 加尔文主义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无可置疑的优越性竟能够与这样一种斩断个人和尘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倾向有关系,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无论看起来多么奇怪,事实上,这种关系源于基督教胞爱在加尔文式信仰所导致的个人内心孤独感重压下所采取的特殊形式。个人的存在时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服务,这也给世俗活动即职业确立了合法性。因为基督徒通过职业来组织社会活动,来增加上帝的荣耀。世俗中的胞爱也是为上帝的荣耀而存在。个人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也不复存在,加尔文宗的职业含义具有功利主义的特点。
在与天主教与路德宗比较后,韦伯接着讨论预定论的相关问题。预定论涉及的问题是:我是不是上帝的选民?我如何确知自己处于恩宠状态?加尔文认为个人只要确定上帝已经选定了,然后虔诚地信仰与信赖就行。不能根据个人的外在行为推测人是否得到恩宠。因为外在的行为在不同人身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
本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参考阅读
来衡量谁是上帝的选民的问题至关重要。确知个人恩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加尔文仅对恩宠而产生的期待性信仰这一证据来表示信赖。牧师的劝诫是绝对的责任,缺乏自信是信仰不坚定的后果,因而也是不完整的恩宠的结果。为了获得自信,紧张的世俗活动被当做最合适的途径。只有世俗活动能驱散宗教里的疑虑,给人带来恩宠的确定性。 那么为什么世俗的活动会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可以从教义以及加尔文教与路德教的不同之处来解释。路德教信仰力求达到的最高宗教经验就是与神的“神秘的合一”。其性质与神秘主义的主张相近,特征是消极地寻求达到在上帝那里得到安宁。路德将“神秘的合一”与因负罪而产生的深重的卑贱感结合起来,而这种感觉对信仰坚定的路德徒保持那种“日常生活中的赎罪能力”是很关键的,因此便可维持为求得恕罪所必不可少的恭谦和单纯。但是加尔文宗反对纯内向的情感性虔诚,认为上帝具有绝对超验性,肉体是无法比拟的。上帝的恩宠使他们进行信仰,信仰促使选民进行世俗活动,并通过活动来自我肯定。路德宗的信徒认为自己是圣灵的容器,其生活趋向于神秘主义和感情主义,而加尔文宗认为自己是神的意愿的工具而确信自己处于恩宠状态,其行为具有禁欲主义的特点。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