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为什么要用行人自述的方式呢?
生: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
师:行人说了什么?
生:从军时间之长。“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是说明从军时间之长。
师:比之刚才的远镜头,这是一组什么镜头?
生:近镜头。
师:为什么要选近镜头?
生:由远及近,有远景,有特写!让人感觉如在目前。
师:这个人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也就是说他只是一个个体。在当时的社会中,他真的只是个个体,属于个别现象吗?
生:不,他是群体中的一员。
师:为什么?
生:因为行走的不是他一个个,是一队人。这一队人每个人都像他一样遭遇悲惨。
师:何以见得?
生:接下来的两个画面可以证明:如果只是一个个体,就不会有“边庭流血成海水”,也不会有“千村万落生荆杞”和“禾生陇亩无东西”了!
师:一个是边庭,一个是千村万落,两个画面放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生:对比吧?用边庭上死的人之多,来与千村万落中无人耕地作对比,造成土地荒芜,无以收成。
师:作者这样写是有一定的目的的,那么他的目的是为了干嘛呢?
生讨论。
生:为了表现当时人民生活的凄惨。
生:为了表现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生:为了表现当时农村为什么会一片荒芜。
……
师:很好!这两组镜头放在一起,目的就是为了给人造成一种视觉和感觉上的的强烈冲击!男人都在边庭打仗流血,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家里田地无人耕种,必然是千村万落生荆杞,必然是妇妇把锄犁!这不仅照应了上文,而且承起了下文!那么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话呢?又承起了下文的哪句话呢?
生;照应了上文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说明他们是一去再无归日。承起了下文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说明田地无人耕种,县官却仍来索租!也承起了下文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说明他们此去不仅再无回头之日,而且死后白骨也无人收!
师:嗯,好极了!这就是镜头的组合构成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把这些镜头剪辑起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让事实来说话,让镜头来感染人!杜甫的特点是:他总是不忘把个人的遭际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他这样来安排也是这个意思。他在一个特写镜头之后又推出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远镜头,一是想把个体推向群体,把特殊推向普遍,这样就加深了文章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是让人思考:武皇开边意未已,如此开边,造成如此深重的灾难,却仍不罢兵,长此以往,国家会走向何方?这样就把国家前途命运推到了一个非常急迫的关头——当今统治者,该如何来收拾当前的局面?这,正是杜甫忧国忧民关心国计民生的具体体现!这前两段,以同学们来看,作者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生:是表现手法吗?
师:不,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而采用的艺术手法,像动静结合,像虚实结合等。表达方式就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述一件事、来传达一种感情。比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
生:那是叙述和描写。
师:请找出实例来。
生:除行人自述那段是叙述外,其它推出的镜头都是描写。
师:有什么样的好处?
生:作者是让事实来说话,让叙述主人公来说话。
生:是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情状。
生: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形势之险恶。
师:对,就是用实录的方式,目的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社会现状,突出已经存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把人民的生活活生生地推出来,让人觉得真是惨不忍睹!所以,一个字,就是为了突出——惨(板书)。接着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看第三段作者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
生:抒情。比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师:嗯,说说他抒的什么情?
生:好像在控诉!
师:控诉什么?
生:控诉统治者的罪恶。
师:统治者的什么罪恶?
生:剥削人民的罪恶!
师:那一句是?
生: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师:是,是统治者在残酷地压榨人民!还有没有?
生: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师:具体表现?
生: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师:这一句怎么了?
生:这句与正常的想法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正常的想法应该是重男轻女。但这里却是恨生男,想生女!
师:真的是不想生男吗?
生:不是。这里应该是他们内心的愤怒难以排遣的一种变异的想法!
师:什么变异的想法?哈,还变异!说说你的看法!
生:这应该是反话。都生女孩子了,到哪里去嫁比邻去?即便是嫁了比邻,男人都打仗去了,不还是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吗?所以,这里是在申诉,申诉压抑在内心的难以排遣的愤怒!
师:好!真是精彩!这里,就是在申恨!我们都看出这些话都不合常规,何况杜甫?杜甫是拿这些反常之语、翻案之笔来让役夫们申恨、控诉的!这与前面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相照应的!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不敢申恨,所以压抑在内心的愤怒才像火山一样以反常的激烈爆发了出来!他们难以忍受官吏的压榨!他们难以忍受统治者无休无止的穷兵黩武!他们这些愤怒积压在心底,难以申诉,当这些被压制到一定程度,当他们达到了绝望的巅峰的时候,他们也只能发出这有可能实现的意愿来聊以自慰了!但是,当这样的意愿也不能自慰时,当这样的自慰也不能压制心中的怒火时,他们会干嘛呢?
生:那只能是揭竿而起了!
师:对!所以,为什么说杜甫的诗中一直都蕴含着一种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呢?正是他时刻都关注着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始终都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虽然他自己一句话没有说,但却饱含着自己对国家、对前途、对社会的命运的担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痛恨,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现在,请同学们分析: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里面的敢字,有什么用处。
生:这是在控诉,反映当时人民没有言论自由。
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生: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是非常严重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师: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我问的是敢字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如果是用处,肯定得对敢字进行分析了!同学们看来对总结中心思想的话都记得烂熟,上来就是反映了……
(生笑。)
师:其实,做这类题,要先对这个字进行分析,再把这个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中看有什么作用,最后再指出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或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敢,是敢于。
师:在这里是不是敢于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这里是个反问句,反问句是否定的,说明不敢!
师:对,说下去!
生:用反问的方式,说明他们不敢申恨!正是真切地表达了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的愤怒之情,表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他们压迫得厉害!
师:对了,具体的炼字类的题就是这样做!明确一下:敢,本来是敢于,但用在反问句中,强调他们即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