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教案
舞阳县第一实验中学 吴新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并认识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体会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使学生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
3、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电阻上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并得出真实科学的结论。 【教具准备】
学生用(每四人一组):干电池组(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开关各1个,导线若干。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短片)
物理学和科学技术在电学领域的成果,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自然生存状态,更装扮了夜色中万家灯火的迷人景象。这都少不了电路,电路中电流在静静的“流淌”。
那么对电流现在大家了解多少呢?(方向、大小、形成等) 既然电流有大小,那么它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电压、电阻)
如果有关,那么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压与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的形成必须有电压,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呢?也就是电流与电阻、电压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猜想或假设:
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设计实验:
1、预备知识:回忆“控制变量法”, 但本节课中课本降低了难度,确定电阻,因为电阻是基本量。即“固定电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小组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
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探究的设计过程:①提出问题②作出猜想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等。
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议一议:在探究过程中,要多次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通过什么办法实现?——可改变电池节数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也可使用学生电源,通过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观察改变后的电流情况;一般采用滑动变阻器分压。(利用实物投影将设计不全或有误的电路和设计较好电路进行对比)
教师分析归纳总结学生的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和实验电路,提出的异议,引导学生确定最佳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电路图组成及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连接电路时,提醒学生:“先串后并”;滑动变阻器的用法;在测量过程中,电路闭合时间不能太长,读取数据后要断开电路,以防通电时间过长,电阻发热给测量带来误差。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变化(如:1V、2V、3V)
提醒学生注意:考虑到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在实验设计时,应采用更换定值电阻进行反复实验的方法。
分析和论证:
1、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分别找四组代表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数据,
每组代表发言。(有什么收获、存在的问题)】
2、用图象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将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让学生去发现图象所能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用图象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结论:(1)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评估交流:
1、实验的结论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2、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比较大?
3、为什么各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2010年漯河市中学 物理优质课评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