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为感兴趣的游客传播地学知识。目前博物馆共设有4个展室,展览内容有“地质历史展”、“复合地貌景观陈列室”及多媒体电子演示。在博物馆内我们看到了不同地质年代时期庐山地质发展史,和庐山在各个地质年代的岩石和化石,在“第四纪冰川陈列室”我们看到了庐山在地四纪冰川时期的。多年来,庐山博物馆为来山地质科学家、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教学与了解地学知识的场所。庐山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开园后,为中外游客全面介绍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地质科学史和其他景观,进行地质科学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在博物馆内,我们观看了整个庐山地区的地貌模型,让我们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对庐山地形地貌有了整体
把握。同时还观看了各个地层中独有的一些矿物岩石,开阔了视野。
博物馆公路旁
经纬度:115°58′19〞E29°33′19〞N 海拔:1000m温度:16.5℃湿度:68.8 龙首崖由大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着名景点“龙首崖”。游客若从悬崖左边一石亭观看,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佛,恰似龙须飘飞。 部分个人观点 ㈠马刀树及醉林 在大校场U型谷谷底,我们见到了众多的马刀树,马刀树可形成醉林。 滑坡在滑动过程中,滑体上的树木向滑动方向倾斜,叫做醉汉林;此后滑坡非常缓慢,甚至数年,十多年停止滑动,倾斜树木上部向上直长,形成下部弯、上部直的树干称为马刀树。 醉汉林是新滑坡整体、慢速滑动的标志,如果滑坡滑速快了,滑体碎裂,滑体上的树林会发生东侧西歪,乱七八糟倒在一起,形成不了醉汉林。直线型滑动面,醉汉林向滑动方向倾斜,圆弧型滑动面,由于转动滑移,使醉汉林向坡上(与滑坡方向相反)倾斜(仰斜)。 马刀树是老滑坡的识别标志,“马刀树”林所在的斜坡,说明此斜坡数年、数十年以前发生过滑动,滑动速度比较慢。 ㈡关于庐山冰川问题。 1933年,李四光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37年写成《庐山之冰期》。凭借李四光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1960年代,在李四光主持下,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联络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据统计,到上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是否普遍流行过第四纪冰川,是我国乃至国际地学界争鸣延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杂志新近刊出中科院资深院士施雅风的新作《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被李四光认为是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积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前)是地球上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地质时期,研究第四纪冰川,探索第四纪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是
打开地球现
代史奥秘的一把钥匙。对于地貌形态和沉积物成因的认识,正是廓清疑案、还庐
山历史以真面目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
?然而,庐山在第四纪真的存在过冰川吗????1980年代,在施雅风倡导下,发起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讨论,他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提出了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否定意见。他撰写的《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刊登在1981年第2期《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争鸣。1989年施雅风与多人合作的60万字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专着系统阐明这一观点。???施雅风认为,此专着过于专业化,不易为广大读者接受。事隔多年,此问题仍未澄清,故有必要撰文专论李四光误解之所在。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在近日发表的上述论文中,施雅风进一步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施雅风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庐山牯岭海拔1165米,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摄氏度,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从而判断地处中纬度的庐山形成第四纪冰川绝无可能;???从砾石组成、砾径变化、沉积结构、擦痕等各种沉积物特征来分析,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均是因泥石流而非冰川所成;???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即植物的花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的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借助何培元先生古地磁测年法推算古温度,可推断李四光先生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先生所定的大排冰期,恰恰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西部和北半球的间冰期时段,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 我认为庐山存在冰川遗迹。?1、大校场冰川谷地,又称U型谷,这是庐山顶上远古时代一支山谷冰川的遗迹,位于中谷东南,在芦林大桥东南上面。这支冰川的流向是从东北向西南流动,最后流到芦林盆地。?2、第四纪冰川搬运巨砾:这座冰川巨砾存于牯岭西谷,大林路中部,庐山中学对面的大林路畔,人们称之为“飞来石”。该飞来石的高度为4.8米,长度为6.6米,宽度为2.5
米,它的运 动方向为NW60°。飞来石下垫的巨石的高度为4米,长为7.4米,宽度为7.1米。根据观察发现上下两块石头的岩性不一样,上面石块几乎都石英砂岩,下面石块还含有大里的砾岩,所以证明两块石不是同一地方,是发生在两个不同时期冰川运动。?3、角峰是三个以上冰斗所夹峙的尖锐山峰,由冰斗不断发展,相互连接而成。犁头尖位于含鄱口一侧,外表形如金字塔,由三个面组成,是冰川地貌所独有的。?在庐山上有着大量冰川U型谷、冰斗、角峰、冰窖、冰碛物、羊背石、冰川等。故我认为庐山存在冰川遗迹。 ㈢飞来石的形成。 我国着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
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
㈣关于庐山的别墅
庐山别墅是指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庐山上的别墅群,主要分布在牯岭的东谷和西谷。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庐山别墅始建于19世纪末,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主要建设于两个时期,一是19世纪末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二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看中了牯岭,遂租地建房。九江租界乃至汉口等地的各国传教士、商人纷至沓来,在此建设别墅。到1935年共建成322幢(其中1900年前56幢,1900~1910年61幢,1910~1920年85幢,1920~1930年104幢,1930~1935年18幢)。这一阶段前期主要以外国传教士、商人建设为主后期以国民政府党政军要人建设为主。目前保护级别较高的别墅大多建设于这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三次大会,这一阶段又建设了大量的别墅。 庐山近代别墅群,虽然是建筑群落,但建筑密度较低,体态轻盈,层面不高,多为一至二层。别墅建造时尽量保护原有高大乔木,别墅建成后又在周围广植乡土观赏树木,别墅从而掩隐在绿阴丛中,使人赏心悦目。别墅建筑单体,简洁 而自由,紧凑而不规则,一幢别墅就呈一种几何形体,形体的变化与地形的起伏相互配合,与道路的蜿蜒曲折相互呼应。一幢别墅一种式样,几乎难以寻觅到两幢面目相同的别墅,永远予人以新鲜的感受。庐山的别墅,常设置庭院,庭院经过精心的绿化和美化,营造出深邃、宁谧的氛围。别墅室外常营建券廊,即券廊为引导至主入口。先入庭院,再入券廊,再入房庭,意趣油生。别墅墙体,大都由未打磨的不规则的粗石块砌筑,呈现出厚重朴实、质感强烈、色调沉着的美感。与别墅墙体那深褐色、灰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墅屋顶的色彩,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或褐红,或青绿,或深蓝,形成特有而又动人的景色。屋顶的形式,以四坡顶较为普遍,亦有一些采用“孟莎式”屋顶。屋顶的屋脊线变化丰富,屋顶“老虎窗”的设置,形态各异,趣味多变。庐山别墅群的出现,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具象体现,又是在庐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中所出现的产物,是建筑艺-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术与幽美环境的完美结合,并形象地融入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成为可居、可游、可赏的统一,创造出特有的风景景观群落。 部分重要别墅:
图片 名称 别称 年代 地址 坐标 保护级别 备注 美庐别墅 “芦林一号”, 1903年 河东路180号 全国重点文29°34′02″N?115°58′44″E 物保护单位 蒋中正、宋美龄、毛泽东曾入住 芦林1961别墅 1984年改为庐年 山博物馆 毛泽东曾入住 实习总结及感受 通过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地貌学方面,我们对野外地质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庐山的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岩层研究的选取和岩层产状要素的测 量,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外,我们认识和学到了如何使用一些地理学仪器,并且亲自动手操作了一下仪器,在操作中学到了如何从仪器中获取我们需要的数据,并通过数据计算来求出我们需要的信息,让我们有了一定的仪器操作技能。植物学和土壤学方面,我们基本能把书本的知识带入到大自然中,通过观察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庐山的植被、土壤类型及演替规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水文学方面,基本对庐山的水文概况和水环境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人文地理方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对新鲜事物的解读能力。庐山是旅游胜地,此次实习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庐山实习是一个课外教堂,让我们学到了生活实用知识,庐山实习更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它让同学们的友情的到升华,让师生间的感情的到融合。?展望庐山未来,它必将继续走生态旅游道路,充分挖掘庐山旅游资源,将庐山雄、奇、险、秀发挥到新的高峰。让“匡庐奇秀甲天下”做到真正的天下闻名。?? 不足: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却不能够及时的掌握理解。? 最后,我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不怕吃苦、团结友爱的精神,善于合作,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完善。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