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英语课件、英语教案、小学英语试题、英语导学案、英语单词短语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况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2)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 9.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 【答案】6. B 7. D
8. (1)古代圣王遗留的文章虽然还在都被废弃不讲,何况等到泰朝先基学说被统治者大加禁止了!(2)像刘向一类人,都免不了被众学说所蒙蔽,面不了解有调和中正的
9. (1)肯定新序的价值,指出其有不足之处。(2)呼吁天下学者学习先王之道、调和中正,从世俗中崛起.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 “及其中间尝更衰乱”意思是“以及中间曾经经历衰败变乱”,所以“更”意思是“经历”。故选B。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六艺,《诗》《书》《礼》《乐》春秋》和《左传》六种经书的合称”说法错误,六艺应该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故选D。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遗文”,遗留的文章;“绌”,被废弃;“至于”,等到;“世”,指统治者;“大禁”,大加禁止;“为……所”,表被动。(2)句中:“如”,像;“之徒”,一类人;“为”,被;“众说”,众学说;“蔽”,蒙蔽;“知”,了解;“所折衷者”,调和中正的。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9. 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自斯以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杨雄氏而止耳”“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汉之
小学英语、英语课件、英语教案、小学英语试题、英语导学案、英语单词短语 小学英语、英语课件、英语教案、小学英语试题、英语导学案、英语单词短语 士岂特无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哉? 亦其出于是时者,豪杰之士少,故不能特起于流俗之中、绝学之后也”“盖向之序此书,于今为最近古,虽不能无失,然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 参考译文:
刘向汇集编排《新序》三十篇,目录一篇,隋唐年间还是全书,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十篇而已。我已经考证了它的文字,因而为它作序论道:
古代治理天下的人,总要使道德标准统一,让风俗相同。九州,地域广大,万民,人口众多,千年,时间久远,那么教化已很明白,风习已经形成之后,所遵守的就是一个思想,所传承的就是一个学说而已。所以《诗经》《尚书》等经典文字,经历了几十世,写作的不是一个人,但他们的言论未尝不是前后一致,教化到这种境地,也达到了顶点。在那个时代,行为不同的人有人谴责,言论不同的人有人禁止,防范他们又是这样完备。所以二帝三王时代,以及中间曾经经历衰败变乱,但余留的恩泽尚未消亡的时候,百家众派的学说没有能够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到了周代末期,古代圣王的教育感化法则已经被废弃,余留的恩泽已经消亡,世上研究学问的人,各自收获某一个方面(的学说)。因而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人,崇尚私人办学的流派,像群蜂飞舞一样在中原地区兴起,都张扬自家的长处而掩盖自家的短处,自夸他们所了解的而避忌他们所缺失的。天下的读书人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而不能互相沟通,世上的人不再知道先王先圣思想学说有一个正规的传继系统。古代圣王遗留的文章虽然还在,都被废弃不讲,何况等到秦朝,先圣学说被统治者大加禁止了!
汉代兴立,儒家六经都是从散落佚失、残缺脱漏的遗编中得到的,世上再也没有了解先王的学说并拿来统一思想的了。各位儒者如果见到解释诸子百家的文字,都高兴地趋向它。所以古代圣王学说被百家杂说掩盖,昏暗不明,文采不能焕发光华。而稀奇古怪令人发笑的言论,各个效法异端邪说,都自我标榜一家,在中原大地蔓延传布。这一切与周代末年没有不同,它的弊害到现在还存在啊。自从汉兴以来,天下学者知道像圣人那样调和中正,而能够在道德美方面保持纯正的,只有扬雄一人罢了。像刘向一类人,都免不了为众学说所蒙蔽,而不了解有调和中正的学说。孟子说:“等待文王出世而后奋发的,是一般民众。才能出众的人,纵然没有文王也能奋发。”汉代读书人,难道是偏偏没有了解先王学说并用来统一思想的吗?也不过是生在这个时代的,出色人才太少,所以不能特别地从世俗之中、圣王之学失传之后崛起啊。
刘向编排这本书,于今天来说是最接近古代的了,虽说不能没有偏失,然而远到舜禹,其次到周秦以来,古人的精妙言论、美好行为,也往往显现在那里了,关键是要慎重地择取它罢了。所以我可惜它散失不可见的篇章,而校订它能够读到的就特别详尽,(这)也充分说明我批评它缺失的地方,哪里是偏好辩驳呢?我是有不得已的地方啊!
小学英语、英语课件、英语教案、小学英语试题、英语导学案、英语单词短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