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化平凡为神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不同材料美化环境的基本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各种废旧物品的材质特点,激发学生“化平凡为神奇”的设计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多角度、多方面欣赏认识手工作品,初步掌握一些简单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形成“化平凡为神奇”的设计意识,初步掌握美术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对材料进行联想制作
三、教学策略
本包含的知识量大、材料需求广、制作方法多样、制作内容丰富,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将重心放在对废旧物品创意欣赏上,让学生多感受、多体会废旧物品的艺术魅力,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在自由、合作、轻松、交流的氛围中感受实用美术的作用及其艺术魅力。教学中可以采用“收集准备──认识了解──启发创意──探究方法──动手创意”的教学策略,首先前布置学生寻找、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渗透环保的理念,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从类别、形状、色彩等方面认识了解这些废旧材料,引导学生意识到废旧物品可以变废为宝、化平凡为神奇;接下通过对废旧材料制成的创意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不同材质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材料的设计制作方法,启发学生对废旧物品改造的创意与新奇的想法;以塑料瓶为例鼓励学生进行制作方法与制作材料运用的探究,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进行制作方法的演示,鼓励学生合理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有趣的创意;最后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巧妙构思,以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自己收集的废旧材料进行奇思妙想,用自己的双手和创意变平凡为神奇!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收集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旧挂历、易拉罐、吸管、塑料瓶、旧报纸等。
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寻找、收集渗透环保的理念。观察发现认识了解
观察、认识 废旧材料
1.(展示废旧材料制成的工艺品)
同学们,这工艺品漂亮吗?
仔细观察,这工艺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
你能不能看出这工艺品是用什么做成的?
那么,这些材料是从哪里得呢?
2.在平日的生活中很多物品用旧之后都会被我们丢弃掉,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1)你今天都带了哪些废旧物品?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带的废旧物品
(2) 我们看一看这些废弃物都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
3.这么精美的工艺品都是用一些废弃物做成的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材料,都可以巧妙地利用,这节让我们做个细心又有创意的人,化平凡为神奇,一起创造生活中的美。
(板书题)
引导学生交流、从类别、形状、色彩等方面认识了解废旧材料,渗透变废为宝的设计理念,激发学生化平凡为神奇的设计创作愿望。欣赏作品 启发创意
分类欣赏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做成的作品:
1.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废物,用完的易拉罐,瘪掉的乒乓球,废弃的洗涤剂瓶口这些毫不起眼的物品最终都会丢进垃圾桶,然而,在
加利福尼亚的插画师Rger huinard的眼中,它们都带着温度和生命,在他的画笔下这些废旧物品被重新赋予了完全不同的第二次生命。
欣赏作品图片
仔细观察画家都运用了哪些废旧材料?
画家运用了什么方法化平凡为神奇?
(联想、添画)
你最喜欢哪幅作品的创意?为什么?
2. (欣赏图片)这些作品是运用什么废旧材料创作的?(报纸)
这位画家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创作?(拼贴)
这是美国艺术家Denise Fiedler的作品,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Denise对报纸及书籍有着由衷的热爱,她将这些印有字的页面重新进行组合排列,使用剪刀和胶水,一系列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及建筑形象被演绎,因为旧报纸所具有的某种特殊魅力,这些画面非常别致,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让人印象深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