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4-4南通二模考试阅卷分析报告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0:42:3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南通二模化学考试分析报告

本次南通二模化学共有17300人,均分79.46分,其中客观题均分30.18分,全市B等级率71%,标准差17.72。前10题单选题比较简单,5、6、8三题得分较低。多选题中14、15两道题难度较大。二卷考试情况明显比一模考试有进步。 16题

一、各小题得分情况:

第(1)小题:平均分:1.30 得分率:65% 第(2)小题:平均分:1.57 得分率:78.5% 第(3)小题:平均分:1.32 得分率:66% 第(4)小题:平均分:1.19 得分率:59.5% 第(5)小题:平均分:1.79 得分率:89.5% 总平均分:7.16 得分率:59.7% 二、各小题共性错误: 1.第(1)小题:

A.促进或防止Fe、 Al的水解;有效除去Fe2O3或AlO(OH)杂质。 B.反应充分、增大物质的溶解度或增大接触面积。 C.使Al(OH)3或Al2O3分解。

D.从平衡的角度分析提高产率或仅回答提高浸出率。

2.第(2)小题:产物写成“Al(OH)3+Na2O”、“Al(OH)3+Na3O(OH)”、“Al(OH)3+NaAlO2”、NaAlO2化学式错误。 3.第(3)小题:

A. 促进反应向正方向移动、促进Al水解。 B. 通入气体选择NH3、N2、H2、HCl、Cl2等。 C. 其它五花八门错误较多。 4.第(4)小题:

较多学生将反应物写成“Na2CO3+H2O+CaO”“Ca(OH)2+NaHCO3”“Ca(OH)2+CO2”等。 三、错误原因的分析:

1.第(1)小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铝土矿碱浸的反应原理和目的理解错误;审题不清,落脚点在题干中的“粉碎”,而偏离了“在高温下”;答题思维混乱,造成工艺流程问题中,基于速率和平衡视角解决问题的模型混乱。

2.第(2)小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类比迁移能力、基本素养的缺失,思维水平停留在浅层次,如“Al(OH)3+Na2O”“Al(OH)3+Na3O(OH)”就只是简单地交换反应物的成分;“Al(OH)3+NaAlO2”

3+

3+

3+

体现思维缺乏深加工,对Al(OH)3与NaOH反应缺乏进一步审视。高三学生,NaAlO2化学式书写错误,主要是书写规范和化学基本素养明显缺失。

3.第(3)小题:主要体现在指代不明,如“促进反应向正方向移动”;不能从流程的分析中明确稀释的目的,同时缺乏从问题(3)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问题(3)中明确指出:“加Al(OH)3晶核的目的是促进Al(OH)3的析出”,从而导致回答稀释的目的和通入气体的选择错误五花八门。 4.第(4)小题:

审题不仔细,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生石灰和熟石灰的成分混淆。 四、后阶段教学建议:

1.狠抓规范落实,强化得分意识

学习的规范问题一直是高三教学中重视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成绩提高的重要方面。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审题、解题、化学用语、反思等方面的规范还存在较多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中不规范行为的纠正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贯穿高三化学复习的始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收集、展示、辨析、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发现、纠偏、反思、内化、提升,不断刺激与强化学生的得分意识。

2.强化问题意识,提升信息素养

无机工艺流程题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及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基本步骤是:①从题干信息原料和产品。 ②分析理解流程:A、反应物是什么?B、发生了什么反应?C、该反应造成了什么后果,对制造产品有什么作用。③从问题中获取信息。由此可见,要解决好问题需要学生在具备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不断获得、加工处理、整合信息。教学中不能仅仅止步于题目本身设置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设置问题或“问题串”引导学生对以上三方面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错误”,强化方法建构

学生的“错误”是教学中重要的资源,也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研究学生错误的原因与类型,基于自己学校的实际,认真分析哪些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采取相应的策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方法的自主建构。如工艺流程中往往设置从速率和平衡的角度解决问题,如本题的第(1)小题和第(3)小题就得到很好地体现,但不少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准确分析题意,造成答题混乱。如第(3)小题通入气体不少学生选择NH3,阅卷时许多老师觉得不可思议,但从学生回答稀释的目的是促进Al水解,就不难发现学生选择NH3的“合

3+

理性”。而回答Al水解是缺乏对流程“瞻前顾后”整体地把握。

3+

17题分析

小题号 ⑴ ⑵ 总分值 4 2 均分 3.71 1.9 难度系数 0.93 0.95 存在问题 复习建议 除个别同学完全不会瞎猜外,剩下的主作为必考内容,可在要错误是偏旁错误、错别字和字迹不清 考前强化训练 部分同学不熟悉有机反应的类型特点,误判,还有极少数同学与无机反应类型混淆 主要错误是不能根据题目信息确定最可能发生取代反应的位置,错误取代在各个位置的都有,少数学生把萘环错写成了苯环,把-CH2CH3错写成了-CH2CH2,还有极少数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目要求与G互为同分异构体,写成了二取代物。 ①相当一部分同学根本无从下手,没有做,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衍生物 ②R-CH2Cl、R-CH2OOCCH3写成R-CH3Cl、R-CH3OOCCH3 ③支链多出一个碳原子 副产物、特定反应中反应物的分析是难点之一,分析时应引导学生从反应的目的、反应物结构的变化、分子式的变化等角度综合判断 含苯环(萘环)的同分异构体书写是考试的热点,书写时应结合碳原子数、不饱和度、官能团性质、物质的对称性综合分析,可对近几年江苏高考的该题型归类训练 ⑶ 2 0.9 0.45 ⑷ 2 0.56 0.28 CH2OOCCH3CH2Cl④ 写CH2OOCCH2ClCH2OH成⑸ 5 2.585 0.517 加强有机合成的专题训练,形成基本方法思路。 首先明确合成目标,即目标分子的碳架、官能团等,然后与反应物对比,找出变化之处。其次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目中所给信息设计合理的方案。最后要准确表达,基础知识也必须熟记于心,表达真切,提给信息要准确表达。 ①不明确合成的目标,没有形成有机合成的常见思路方法,有机知识基础欠缺导致表达漏洞百出。 ②合成思路不清晰,毫无根据地乱写一通 ③不能正确利用题目中的信息 ④常见的合成条件表达不准确(譬如卤代烃的水解条件、酯化反应的条件) ⑤有机物结构式写错,特别是碳原子个数、氢原子个数写错 ⑥不按照要求写流程图,写成了反应方程式 18题分析 1.数据统计分析

18 18(1)① 18(1)② 应得分 12 2 4 实得分 7.22 1.739 2.937 得分率 0.64 0.87 0.73

18(2) 2.答题情况概述

6 3.033 0.51 18(1)①:主要错误:酸性介质未能用H表示,写成H2O;Fe元素微粒的计量数写成3。 18(1)②:主要错误:第一空:不指明试纸名称,不会描述“标准比色卡”;用pH试纸蘸取待测液;极少数考生答成湿润的pH试纸,极少数考生答成用指示剂测定酸碱性。第二空:计算错误较多,Ksp表达式错误导致计算错误,极少数考生数据抄写出错:如写成了6×10

-13

-13

+

、6.1×10。

3+

2-

18(2):主要错误:不能正确书写关系式、关系式表达不规范、不写关系式;单位换算出错;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把溶液中的Cr元素分割成Cr、Cr2O7来计算,未能看清楚题目中已将Cr转化为Cr2O7,造成Cr元素质量重复计算;最终结果单位不按题目中的要求(mg·L),思维定势写成mol·L。

3.反映的问题主要还是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差,表述模糊不明确;审题能力还有待提高。 4.对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教学建议:本次给出的答案是从关系式入手,而氧化还原反应计算的核心原理当是“守恒”,本题中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通过分析各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整体把握,只需在Cr元素和S元素之间实施化合价守恒。就像2013年江苏卷第20题中出现的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存在2对氧化还原关系,而解题时只需在其中一对氧化还原关系(即Cu元素和P元素之间)中实施化合价升降守恒即可,而没有必要纠缠于另外无关的氧化还原关系或整个反应中的氧化还原关系,直接截取“部分”,通过“部分守恒”避虚就实,与物理上力的“分解”与“合成”异曲同工。

19题情况分析 一、数据统计分析: 第1空 第2空 第3空 第4空 (1)④ (2)① (2)② 最高分 2 2 2 2 3 2 2 最低分 0 0 0 0 0 0 0 平均分 1.694 0.845 1.746 0.850 2.16 0.69 1.18 难度 0.85 0.42 0.88 0.43 0.72 0.34 0.59 -1

-1

3+

2-

二、典型错误概述: ?填写“硫酸”

?第一空:仅回答单方面的溶解情况;或只回答“相似相溶”或回答“极性弱”等。 第二空:KSCN物质名称或化学式书写错误;现象描述为血红色沉淀最多;或有操作无结论。

?两点仅答一点较多;或只回答“降低晶体的溶解度”;或“回答防止水解”、“防止受热分解造成损失”等。

搜索更多关于: 2014-4南通二模考试阅卷分析报告 的文档
2014-4南通二模考试阅卷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2erf4axdf9gaib4886e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