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张载的“民胞物与”论探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2 3:25: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0221115110012 赵俊伟 宋明理学平时作业

张载的“民胞物与”论

张载哲学以《易》为出发点,在“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在张载看来,人与万物之间有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人应该将天地万物视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以宏大的气魄、广博的视野来审视宇宙人生。在中国哲学中,儒家哲学以具有丰富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为其特色,伦理观念和道德追求最为浓厚鲜明的当属理学。张载的突出贡献是他试图建立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也就是说使儒家学说充分哲学化,建立一个完整的儒家哲学系统。理学伦理观念浓重丰满,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理学将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道德原则,明确、自觉地向人际关系以外的人与万物拓展。《正蒙》是张载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其中又以《西铭》篇最有影响。《西铭》的核心思想就是《民胞物与》,张载“民胞物与”思想所表达的是一种洋溢着人文关怀、合理地处理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关系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民胞物与”思想概述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完整表述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他看来,人以天性作为自己的本性,天是人的存在和价值的本性根据。人的价值在于:一方面,人性完整而深刻地体现了天性;另一方面,人能够觉悟自己的本性,扩充自己的本性,从而发挥、完善天的本性,此即所谓 “穷理尽形以至于命”。张载还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非兼爱,成不独成。”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矢志 “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论述表达了一种参天地、赞化育、兼爱万类、成就众生的阔大胸襟,寄寓了一种深沉浩荡的生态意识。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超越意识。具体而言,他强调从天人关系、人物关系和人世关系三个维度,通过“天人合一”、“民吾同胞”和“均死生”等方式来完成对于自我有限性、名利和生死的超越建构。

张载以“乾父坤母”将人与万物所共处的宇宙环境,定性为一个具有伦理气质的“人”。在张载看来,人与万物之间有了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伦理责任。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人应该将天地万物视为亲密无间的朋友。这是一种以宏大的气魄、广博的视野来审视宇宙人生。这实际上是继承了 《周易·说卦》的思想:“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里的乾父坤母主要是象征意义上说的,他并不是说天地就是人的父母,而是强调超越性的天地对于人而言的根本意义,也就是它对于人的本体论意义。

人与万物都是一气之聚散,人与万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性质上也是相通的。在张载看来,太虚之气不仅充塞天地,更充塞人体,天地与人本来就是一体的。依据张载的思路,个体意义上的“小我”就成为充塞天地之间的 “大我”,有限的生命个体就被赋予了无限的意义。“天地之塞,吾其体”,“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张载以一种恢弘的气魄打通了“天人之隔”,洞穿生死,给人在时空中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张载眼中的“人”已从个体的人或社会人发展成为宇宙的人,个体与宇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

张载认为人应该改变自己不一定合理合情的状态,逐渐实现自己的理想人格状态。在儒家看来,人们要想真正完成理想的自由人格,当然不能单靠专求“内圣”的心性修养来完成,最重要的是必须亲身参与“外王”的具体实践,从中真正领悟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位

置。《西铭》所体现的是一种“宇宙意识”,《西铭》的理学意义就在于使人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觉悟到 “宇宙意识”,有了这个 “宇宙意识”,才会逐渐接近人人所追求的自由人格,达到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理想境界。

“民胞物与”的博爱思想

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做到爱必兼爱。张载认为人生存于社会上, 本来都如兄弟, 是平等的。天地即父母,乃是指阴阳男女, 而非不兼爱, 只有爱己爱人,才是 “仁”,“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所谓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与人者也”。《西铭》一文是从儒家的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出发,破除自我与他人、他物的界限,达到人我无间、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张载看来,圣人、贤人乃至种种不幸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也就是说,不但要把他人看成像自己一样的人,还应该把他人看成如自己的同胞兄弟。这是一种崇高的美好的情怀和信念,是对传统的儒家“爱人”思想的继续。

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是对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一个重要的要求和必须具备的品格。在张载乃至儒家其他圣贤眼中的“人”则始终是处在人伦关系的网结中的人。从来就不是独立的、分离的个体,人所涌动着的亲情,承担着对家国的责任,践履着的身心修养,使他在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和谐中才能实现着自己。

“兼爱”则是“民吾同胞”的实践原则和要求。张载说:“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不难看出,他所提出的“兼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和内容。张载的“兼爱”揭示了人与天地万物所组成的大家庭中的最核心的关系。人通过爱人、爱物提升了自我的境界和认识,“爱人然后能保其身,能保其身则不择地而安。不择地而安,盖所达者大矣;大达于天,则成性成身矣”。“爱人”是外在的表现和通道,最后所达到的则是“成性成身”的超越境界。

“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张载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基础之上的。大自然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人的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合一。从这个意义讲,自然界是伟大而神圣的。早在先秦时代,孟子和荀子就主张人体天道,尊重自然规律,对林木水产的捕伐要依时令而行。孟子主张“斧斤以时入山林”,荀子主张“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万物以时而生,时是生命生存的重要条件,生不逢时,就会缺乏生机,乃至走向死亡。

天人合一不只是认识问题,不是认识到人道要合乎天道、天地之性亦我之性就能达此境界,其实,这里最根本的是一个道德实践问题。张载的道德修养方法分为尽物穷理、大心虚静和穷神知化依次递进的几个阶段,尽物穷理的目的是要尽心,如只知尽物穷理,则心为闻见之知,而穷神知化乃是在大心虚静的长期修养后的“德盛仁熟”的自化结果,不在人为而任自然。事实上,德性之知所内涵的主要是大心虚静的修养功夫。大心就是不以闻见梏其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以成全天地之性,具体而言,就是“平物我”,物我兼照。这种物我兼照的精神就是《西铭》中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天人合一”论具有强烈的泛道德色彩,它将人的仁爱的本心、本性推及宇宙万物,孟子的 “仁民而爱物”,程颐、程颢的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均是这种推及的具体说明。儒家生态思想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物吾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实质上是人关系的危机,其中最基本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不但使得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失去自然的强有力的支撑的极大危险,而且使人类面临着人类历史终结的威胁。现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源在于价值观念上的失误,而一种价值观念通常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根本精神,所以价值观念上的反省和重构也就是要进行文化上的反省和批判。

我们以“物与”的情怀善待万物、尊重一切生命,自然和人类的关系是和谐而融洽的;当我们以“民胞”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待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美好而惬意,那么现代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不说能因此得到解决,至少可以得到缓解。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最终落脚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就其根本而言,是为个体提供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范式,同时它又是超越的。虽然在没有信仰的中国人看来,这种超越不会为实践者提供来世福祉的承诺,但是它对于指导现实中的人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广博与宁静,促使人的境界的提升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搜索更多关于: 张载的“民胞物与”论探析 的文档
张载的“民胞物与”论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2jpx7p3tf8jj339nab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