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卷中考对思想品德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
【摘要】
通过近几年来思想品德的中招试题的纵向研究,发
现中招试题后一些规律性和规则性的东西,从而运用对策推导出相应的解题密码。
【关键词】开卷中考思想品德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河南省近几年来思想品德的中招试题的纵向研究,我们发现虽然我省的中招试题每年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
王珊,政治一级教师,河南省新课标观摩课一等奖,郑州市优质课一等奖。知识、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
河南省的思想品德考试自开卷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中招试题及答案设定更加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中招考试绝不会因为对创新思维的鼓励和对综合素质的加强而脱离基础知识,更不会脱离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实际。
命制任何一套思想品德试题都不能只是简单的拼凑,尤其是中招考试,它的命题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后简称《课程标准》),加强了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定在课堂”或者“试题和答案都在社会,但答题原理一定在课堂”的命题规律。
近年来,河南省思想品德中招试题突出思想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引导;彰显人文性,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增强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体现综合性,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试题的难易比例为:基础题约占稍难题约占40%左右,难度较大题约占
20%左右,难度系数一般为
0.65左右。
40%左右,
“试题在社会,但答案一
破,但只要我们潜心钻研,就可以发现河南中招试题后一些规律性和规则性的东西,从而运用对策推导出相应的解题密码。
一、河南省思想品德中招考试的命题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着重考查主干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中招考试仍然是着重考查主干知识、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注重“双基“,联系实际,难易适度,考查能力,关注发展。
二、河南省思想品德中招考试对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说明与检测》对课本进行梳理,按照中招的框架重新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重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高效复习。
无论中招试题怎样革新,仍然会体现提纲扣本的原则,不过对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的河南省中招试题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价值观导向作用,
所考知识开始有了较大的跨度,
坚持“由现象到本质”的命题轨迹,以及“高立意,低准入”的命题原则,这就更加凸显出提高学生迁移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就越好;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低,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越差。认知结构中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广泛的迁移就越可能发生。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形成有效地认知结构,开卷下的思想品德考试要求我们打破原先按照课本按部就班,逐课复习的老模式,重新构建、整合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进行复习。
怎样重新、整合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才是高效的复习呢?《课程标准》和《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
业考试说明与检测》(后简称《说明与检测》)是河南省中招考试的依据和标准,也是每年中招命题的纲领性用书。中招考试依据《课程标准》长中的我”约占事政治约占
,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
“成40%,时
25%,“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约占
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试卷内容分配为:
20%,“我与他人的关系”约占
15%。依据《课程标准》和《说明与检测》对课本进行梳理,按照中招的框架重新对基
础知识进行整合,重建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进而确定每一个知识点在中招考试中的比重和地位,进而更加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安排复习时间和复习精力,重要的和常考的主干知识要多花时间和精力,重点复习。只有这样做,我们的复习才是有效的,才是高效的。
三、在重新整合基础知识时,更要强化试题意识,培养发散思维,根据设问方式选择知识点的整合的方式。
思想品德学科的主干知识其实是相对固定的,对这些内容进行考查也是中招考试中常规性的主题,在对往届河南省中招考题以及全国各省市中招考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后,我们可以筛选出重点的常考知识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试题意识。新课标和新中招要求我们强化题型意识,分析每一主干知识的基础模版题型,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命题呈现方式、知识间的连接点以及解题方法与技巧等,从中发现其规律性与命题发展方向,以不变应万变。
开放性的活动类试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思、在活动中考,具有命题开放综合和答题主动的特点,因此,开放性的活动类试题依然是近年来中招考试的命题趋势,同时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中招的命题还会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重点材料,使材料时代感强,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是,不管题型如何变化,题目如何繁多复杂,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说,不外就是三个问题,即:
“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办”。因此,把有关的知识归纳成要点、整理出线索,形成知识的网络后,可以有意识地把知识问题化,问题三种化,三题层次化,层次要点化。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克服复习中杂、乱、多的感觉,考试时张冠李戴的现象,以不变应万变,以一答应多题。比如:依据课标要求,任”部分人教版教材重点体现在九年级第一单元。单元题目是《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承担责任
,那首先应知道责任“是什么”
“责
服务社会”这一单元共有两课,但是
。接着要了解“为什么”,即为什
,在理解不承
么一个人应当做某些事情,不应该做某些事情呢?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最后知道“如何才能将责任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即“怎么做”
担责任的后果,明白我们要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在充分体会责任的同时,理解承担责任的回报和代价,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就构建起来了,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思维清晰,也便于记忆。
除此以外,在构建知识体系时,也需要培养发散思维,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分析问题、分解层次,并弄清各个层次,每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串联法等把有关的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加以串联,形成系列,从而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对书本的知识进行再加工,通过自己的“再创作”把有关的知识归纳到简炼的要点、整理出线索,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输入头脑记忆下来。比如“成长中的我”内容,可将其分化为“做身心健康的人;做积极乐观的人;做人格健全的人;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做对自己负责人的人;做有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人”几部分,再加以逐一分析。
在摸清命题趋势后,我们在重新整合基础知识时,除了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说明与检测》更要强化试题意识,培养发散思维,根据题目设问方式选择知识点的整合的方式,力争做到“常考常备”。
总之,应对中招,我们不能盲目的死背课本,也不能盲目的走进题海,要针对中招要求,在注重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有的放矢,更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复习质量,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
参考书籍:
1、《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与检测——思想品德》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大象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