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宋朝诗人。1127年,北虏入寇,诗人南奔,途经河南商水作此诗。②檀公:指刘宋征北将军檀道济,他出击魏军时因粮饷不继而仓促撤兵,致魏军深入。③杜甫有“干戈浩莽莽”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地点是商水西门,时间是春天柳枝飘动的时节,标题表明将从商水出发。 B.第二句以春风吹动柳枝烘托离愁别绪,写出奔亡途中行程催迫以及不得不离开的伤感。
C.“世事本前期”是说眼下时势方艰,但追本求源,也有其前事之因,有命中注定之意。 D.诗人借檀公典故有追究北宋贻误战机的罪过之意,借杜诗抒发自己漂泊无定的感慨。 C [C项,不是“命中注定之意”,而是有暗讽北宋王朝之意。] (2)尾联两句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前句写景,写出山川的辽远;后句写自己不敢作归乡之计。(2分)以开阔之景反衬难归之情。(2分)与上联中的前途“茫茫”形成情感呼应。(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忆 昔 韦 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时。②五陵:五陵原,距长安四十公里处。汉高祖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赀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后汉朝四任皇帝也竞相效仿,共建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与长陵,共称五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紧扣“忆昔”二字,首联以“昔年”领起,前六句回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尾联转向“今日”,抚今追昔,感慨遥深。
B.首联中的“五陵”与《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五陵”所指地名是一致的。
C.颔联“长似昼”“不知秋”二语讽刺统治阶层沉迷于酒色,以致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直抒胸臆,辞旨显达。
②
①
D.李商隐《马嵬》中就有“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莫愁”在这里取“不知愁”之意,暗含对浮华歌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痛。
C [C项,“直抒胸臆,辞旨显达”错,诗句描写豪门贵族昼夜不分、春秋不辨地沉溺于酒食声色,暗含他们只图享乐,而全然不顾国家之兴亡,辞旨较为含蓄。]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解析:最后一联,诗人宕开一笔,“今日乱离俱是梦”,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诗人以景作结,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十分感伤。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难以挽回。不管是从哪种艺术手法分析,都可看出诗人对社稷倾危的感叹和对国乱家离的深深感伤。
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已,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手法2分,分析2分,情感2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傥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全诗自始至终无一句直写离情别绪,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这与颔联说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 “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B [B项, “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是对其长期得不到升迁的同情与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期望):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 ①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身在江淮。②寒山: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字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在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B.相传,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不待天明尽北飞”写出了大雁亟待春天一到急切北飞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对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的羡慕。
C.“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D.《春夜闻笛》中一、二句写寒山笛声,三、四句写大雁北飞,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人唤春归开始,以雁尽北飞作结,形象跳跃,寄寓得体,委婉而有新意。
D [ D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为实景;后两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为虚景。]
(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②
①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两首诗都是羁旅思乡诗。不同之处是,李白诗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李益诗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李益诗中后两句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诗中的“曲中闻折柳”,李益诗中的“吹笛唤春归”、大雁“尽北飞”都表达了思归之情。(2分)
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具体感情有:①对大雁北归的自由的羡慕,诗人想归而不得归的愁怨。(2分)②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重回仕途的春天。诗人作为一名迁客,看到春回大地却不暖人间,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大自然的春天一同到来,诗中含有不尽的怨望及难言的惆怅之情。(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高 适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翩翩黄鸟、低垂的杨柳、和煦的春风,勾勒出一幅明丽的春景图,以乐景衬悲情。
B.第二联一方面说李寀将远去“千里”,两人日后难以相见;另一方面追述两人的友情,自己与李宷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交往“十年”的深厚感情。
C.第四联运用典故,说春光明媚,正如王徽之“乘兴”(乘其兴致)访戴逵,而友人去意已定,自是倍感“凄其”(心境凄凉)。
D.这首送别诗选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象,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选用平俗的词语,不尚雕饰,描绘清新自然的场景。
D [D项,“主要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不正确,应是“直抒胸臆”,如首联“悲”,尾联“凄其”。]
(2)颈联是什么意思?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
解析:诗句的意思要结合上下句理解,尾联的作用要注意结构上是照应开头,内容上是深化主题,要答出具体是什么主题(离别之悲)。
答案:颈联的意思:云雾散开,朋友乘坐的帆船已经远离了,(2分)诗人骑着马在山路上缓慢前行。(2分)
尾联的作用:照应开头,突出其“悲”。(2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