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课程论文封面
创新思维
程 伟 施 培 智
113班 号: 2206110103 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2011至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专业班级:机械电子学学学年学期:1
目录
创新思维 ....................................................................................................................... 1 《创新思维》 ............................................................................................................... 3
什么是创新? ....................................................................................................... 3 什么是创新思维? ............................................................................................... 3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缺陷与障碍。 ............................................................... 4
(一)求同思维定势:求同有余,求异不足。 ....................................... 4 (二)逻辑思维定势:逻辑性较强,非逻辑性不足。 ........................... 5 (三)收敛思维定势:收敛有余,发散不足。 ....................................... 5 当代大学生该怎么排除自己的思维障碍? ....................................................... 7
(一)树立适于创新的教育观念。 ........................................................... 7 (二)营造宜于创新的教学氛围。 ........................................................... 8 (三)建构有利于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 8
2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政永葆生机的源泉。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
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在社会学概念中,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在经济学概念中,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或者可以认为是对旧有的一切所进行的替代、覆盖。
什么是创新思维?
有人将其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外在有机的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高级思想、心理活动。
还有人将创新思维定义为: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也有另一种说法:创新思维是指具有新颖性,能解决某一特定需要(目的)的思
3
维过程及其功能。
无论有多少说法,但反映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一样的。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增长与发展,而知识的增长与发展又是创新思维的结果。所以,创新思维比之上述思维的其它形式,更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已有许多不同表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张家龙认为:创新思维是人们自觉地、能动地综合运用性和开拓性成果的一种思维。在创新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逻辑思维可以发现新真理,这已为无数的科学实例所证明。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人们还应用非逻辑思维,灵感就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人人皆能具有,只是需要开发。南京金陵思维研究所、“逻大”创新思维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所长黄浩森则认为:创造力的产生要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集中在一起就形成创造性思维,即人的智力。
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缺陷与障碍。
(一)求同思维定势:求同有余,求异不足。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始终在“应试教育” 的指挥棒下成长,传统的应试教育实行的是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答案的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和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思维模式大致雷同,缺乏个性,少有创见。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及以考分高、低定优劣的做法,迫使学生囿于标准答案和固定范式而不敢有任何逾越,因为只有与标准答案、教材、教师保持一致,才能得高分,而对同一问题的求异思维,另类表达则会惨遭扣分厄运,这种一统化、标准化的应试教育,无情地阻滞了学生的独立思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把一批批富有创造潜能的学生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学生也在这种重框框、轻质疑、重范式、轻逾越的教育模式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教材、教师为惟一正解,不敢言师之未言,不敢想书之未有的求同思维方式。当代大学生的求同思维定势还与传统文化的消极面的影响有关。儒家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的中庸哲学,道家“的谦下不争”、“不敢为天下先”的避世哲学,对中华民族的大众心理和民族性格影响深远,直接或间接地积淀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堆出于水,流必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