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之”的大众心理及随大流、别冒尖的从众性格。此外,我国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三年无改父之道”等奉传统与经验为至宝的保守意识及以服从为天职的崇拜权威的心理,在大众生活中也影响巨大。
(二)逻辑思维定势:逻辑性较强,非逻辑性不足。心理学
家的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是以不同方式思维的,左脑倾向于语词思维、逻辑思维,右脑倾向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中国传统的教育实践所注重的是左脑功能的开发和运用,课堂上,一支粉笔(书面语)一张嘴(口语),教师从头讲到尾。大量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形成了左脑思维的习惯,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往往是口头和笔头两种语言形式回答问题,这进一步强化了左脑的功能。当代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这种大脑潜能的单一片面地开发和运用中度过。这使他们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态度严谨、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以至在任一思维活动中,都定型地严守固定的程序和规则,按照顺向性、必然性、确定性、决定性和不可逆性去思维,很少重视按偶然性、机遇性、可能性、因果性和不确定性去思维,表现为逻辑思维比较强,非逻辑思维不足。逻辑性强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有效地积累和验证知识,有效地保证自身思维的准确性、一贯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但逻辑思维方式也有其局限性:它既不能保证思维的正确性,更不能保证思维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性思维是例外而不是常规,创造性思维的生命不在于“空乏、空虚、烦琐”的逻辑思维,而在于无意识的非逻辑思维如直觉、想像、灵感等。正如德国数学家斯捷克洛夫所言,创造过程“是无意识地进行的,在这儿没有任何形式的逻辑参与,真理不是通过有目的的推理,而是凭着我们称为直觉的情感得到的。直觉用现成的判断,不带任何论证的形式进入意识”。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要通向那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当代俄国著名哲学家凯德洛夫说得更明白:“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够脱离直觉活动。”由此可见,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思维遵循逻辑规则是必要的,但将之奉为思考问题的惟一可靠的方法,置非逻辑思维方法于不顾,必然会阻碍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将来所面临的各种课题会更加复杂化、非标准化和非完备化,这就需要思维的创造性。要打破原有的理论框架,仅仅拘泥于原有的逻辑方法是没有希望的,必须走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互补之路,这既是现代思维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向所在。
(三)收敛思维定势:收敛有余,发散不足。当代大学生收敛
思维定势的形成,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有关,这种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传播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而非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过程。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以将无庸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 “准确无误”地灌输
5
给学生,学生完整无缺地吸纳、接受现成知识为满足。对同一问题的解答,也往往满足于单一方式单一角度的正确而不思变换,很少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式的多途径、多角度探索。学生在这种重“学会”,轻“会学”;重“运思”结果,轻“运思”过程;重知识本身,轻知识发生的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下,养成了较强的从四面八方向中心范式集中的收敛思维方式。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在于,它能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演绎能力。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此思维方式是将经范式规范过的信息接收到既定的逻辑框架中来,成为范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结论隐含于前提中的思维形式,因而,它更多地表现为模仿和重复前人,其培养的是知识累积、缺乏创新性和创造性的人才。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曾以中国的物理学教学为例指出:“中国过去几十年念物理的养成念死书的习惯。当然,其原因和学校、整个社会环境、家长的态度、报纸的宣传导向有关,这些学生非常努力,演绎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但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倾向于往死的方向走,等到搞研究工作时,易造成方向性的错误,难以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他还一再强调,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就必须要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固然重要,但仅仅拘泥于收敛思维而无视发散思维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作为思维活动矛盾着的两 !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卷万方数据极,是任一成功的思维活动所不可欠缺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其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成正比,并认为思维的变通性(思考不受思维定势和既定逻辑框架、范式的束缚,能对同一问题提出种类繁多、花样翻新的答案、设想)、独特性(能提供超乎寻常、不同凡俗的新理念)、流畅性(思维少阻滞、多渠道,能在较短时间内接收特别是输出较多信息)是衡量发散思维能力高低的三维度。三维度指数越高,表明发散思维能力越强,思维越富于创造性。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实践中,应该辩证地处理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关系,既要注重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突出发散思维习惯的养成。(四)封闭思维定势:封闭有余,贯通不足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由于受到前苏联文理分科的影响,各大学实行的是专才培养模式,学科与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专,知识结构呈纵深发展。尽管这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形成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根底,也曾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在专业领域中有所作为的专门人才,但它也有自身的不足:所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过窄,对其他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只习惯运用本专业领域的概念、范畴、方法进行思维,很少能超越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各学科之间作贯通性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事物,不见联系”,思维方式单一而封闭,这样的学生是很难做出跨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突破的。本质上说,创造能力的形
6
成,既有赖于专业知识底蕴的深厚,更有赖于广博的知识积累,创新是需要广阔度的。杨振宁博士要求他的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反映学科新动态的杂志,即使不懂也要读,从而可以得到大的背景和把握,而不是拘泥于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这样才能在熟悉尽可能多的领域和学科的范畴、概念、方法、规律的基础上,在各个领域间作贯通性的拓展思维,得到创造性的思维成果。放眼当今世界,某些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并不是资深的专业人员所做出的,而是那些初涉专业的新手,或者是那些从别的专业转换过来的人士,因为他们较少受某一学科封闭性思维定势的影响。世人所崇敬的爱因斯坦,之所以能不同凡响地提出相对论理论,正是他不为专业知识所困,能够对好几个相近学科的知识做贯通性思考的结果。\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科学发展表明,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思维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它直接催生了一系列横断学科、边沿学科和综合学科。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系统思维、大开放思维得到了广泛地运用,过去的相邻学科的短程关联式思维发展为大跨度学科交叉的长程关联式思维。在大跨度关联学科的中间地带,将孵育一系列新生学科和创新事物,从而获得短程关联激励难以达到的知识创新。谁善于发现和推进这种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关联,谁就将立于世界知识经济的潮头,占领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神圣使命。时代的发展和历史使命都要求当代大学生要突破原有思维方式的封闭定势,养成开放性、系统性、贯通性的思维方式。二以上几种思维定势,是大学生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由于受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模式、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定型化思维模式,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该怎么排除自己的思维障碍?
(一)树立适于创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
理念。要实现由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由“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实现封闭型办教育到开放型办教育转变;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其次,要清除消极文化的不良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积极的文化观念对创造力的发展与发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中国的唐朝、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等都是创造力勃发、人才辈出的时期。而消极的文化观念(如中世纪宗教)则会严重窒息创造精神的树立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故此,创新教育一定要努力消除阻碍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传统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要选择和传递适宜创造力发展的创新价值观。正如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在出人才的问题上,
7
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他强调要反对那种“枪打出头鸟”的思维和行为,认为“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这种现状泛滥作祟,还谈什么创新精神。
(二)营造宜于创新的教学氛围。自由是创造的摇篮,专制是创造
的杀手。一个尊重独创性、鼓励多样性和予以创造性较高地位的精神环境更有可能带来高创造力。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思维的次数与运用后受到奖励和惩罚的次数分别成正比和反比。因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现行的以书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旨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要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思考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适宜于创造精神的发挥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氛围。鼓励学生对教材、教学的怀疑、质疑和独立思考精神,肯定学生的超出常规、标新立异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的创新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建构有利于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当前反对应试教育、
突出创新教育的潮流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要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核,而在于如何进行考试考核。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考试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不一样将直接决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知识掌握的多少和准确度为指标,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啃书本、教材、笔记。因此,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必须要改变旧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考核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要朝着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改进,以知识为载体考察能力,尤其突出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以教学评价体系为指挥棒,正确地引导教学的方向。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高校教师应致力于分析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障碍并有效地予以排除,这样,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神圣使命。只有当教育主体和思维主体不再满足已有定式,思维的创新才有可能;只有充分认识并设法突破或改变起消极作用的模式化的思维定式,这种可能才能变为现实。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应此,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1]王工才《矛盾思维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阎立钦《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3][德]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4]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5][美]吉尔福特《创
8
造性才能》人民教育出版社、[6][前苏联]鲁克《创造能力的培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