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股票的公司。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晋商发展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荷兰商业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的发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3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1895~1920年两个阶段中国民族工业中纱厂数量的变化情况。
——据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册编制
材料二 1933年7月,中国现代化讨论对于中国知识界广泛使用“现代化”一词,确有开风气的作用,但是,“现代化”“近代化”“现代国家”“近代国家”等词,早在此次讨论以前,即已成为蒋廷黻、胡适、陈序经等《独立评论》士人的惯常用语。蒋廷黻在《申报月刊》讨论之前,即在《独立评论》上频繁阐释了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到30年代后期,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最终落实到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
——阎书钦《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流变》
(1)与前一阶段相比,1912~1920年纱厂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4分)
- 5 -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长期萧条的农业部门和受到严重打击的工业企业同时强烈要求增加关税保护。1930年,美国出台了有名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这项法律的出台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报复,各国对进口都采取严管,竞相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业,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贸易战。
——《经济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 关贸总协定是人类为建立世界多边贸易体系而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旷日持久的成功试验。它证明,通过法律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人类不仅可以切实可行地协调与管制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行为,而且必将能够实现国际贸易关系中规则取向的国际贸易政策对实力取向的国家贸易政策的胜利。
——《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 1995年新年伊始,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以下简称“谅解”)作为该组织所管轄的协议之一也同时生效。随着“谅解”所规定的有关机构的相继成立,世贸组织己开始受理一些成员国所提出的申诉,新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开始形成。与原《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该“谅解”所确定的规则与程序将加强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作用。有人认为这“可以说是这一机制的一次革命——从论坛和调解委员会变成法院或仲裁庭的革命”。
——《原关贸总协定争端解决机制的缺陷与世贸组织新机制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之间的关系。(2分)
(2)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反映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5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积极意义。(5分)
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警告西方:“谁如果破坏和平,或者越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边境,谁就得自己承担这种行为的全部后果。”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不甘示弱,强调柏林已成为“西方勇气和意志的试金石”,不能也绝不允许苏联通过武力为所欲为。此时,民主德国民众大批涌向西柏林,局势愈发紧张。8月13日,华约缔约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指责西方制造紧张局势,建议东德当局立即堵塞西柏林边界(西柏林全境皆由东德领土包围)。当天晚上,民主德国政府秘密沿分界线,筑起高达3.6米的水泥墙。此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外界直呼为“柏林墙”。
材料二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批又一批东德人千方百计争相穿越柏林墙。1963年,肯尼迪总统来到
- 6 -
西柏林,发表《我是一个柏林人》的演说,为逃往西方的东德人加油打气1987年6月,美国总统里根在西柏林勃兰登堡门,发表《推倒这座墙》的著名演讲,公开呼吁苏联领导人拆掉柏林墙。他称苏联为“邪恶帝国”,力主启动“星球大战”。1989年,风从西方来,东欧剧变爆发:罗马尼亚用了10个小时,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东德10个星期。柏林墙倒塌(1989年)后的次年,东西德实现统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俞飞《柏林墙:历史上一道难以抹去的丑陋伤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林墙修筑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柏林墙倒塌的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柏林墙修筑和倒塌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
- 7 -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