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防震减灾基本知识
地震类型及原因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的90%以上。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构造地震的主要原因。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层(圈)板块边缘的断层上,但也有不少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叫做板内地震。由于陆地人口稠密,板内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十分巨大。
1556年中国陕西关中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均属于板内地震。
地下岩石长期受到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积累和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就会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突然的错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
1900年有仪器记录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7.5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9次。7.5级以上地震平均约每4年半发生一次,8级以上地震平均约14年发生一次。
另外,我国台湾地区1900年以来发生7.5级以上地震共10次,其中1920年6月台湾大港口呼1972年1月新港地震都达到8.0级。因此,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强烈地震多发国家。
我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根据20世纪全球资料统计,我国国土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7级以上大陆地震却占全世界的35%,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伤亡。如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造成近9万人的死亡或失踪。
我国在欧亚板块的东南缘,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夹持、挤压和冲撞,新构造运动强烈,特别是四千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隆起、抬升,不仅形成了我国的地理地貌的总体构架,也决定了我国大陆大地构造的基本格局,它支配着我国大陆地壳的应力分布状况。我国地震频繁,主要就是由这种基本大地构造和地壳应力分布所决定的。
地震次生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强烈地震发生后,以震动的破坏效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
地震次生灾害源是指易燃、易爆物品中,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等。有些工程遭地震破坏后也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如水库大坝、河湖堤防等。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山崩、滑坡、泥石流、核泄漏或毒气泄漏、瘟疫以及海啸等。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地震预报分为“长、中、短、临”四个不同时期的预报。其中长期预报是对十年左右甚至更长时期地震危险及其他地震强度的预测;中期预报是对一年至数年内地震危险区及其地震强度的预测;短期预报是指震前半个月的地震预报;临震预报则是几天至十几天的地震预报。
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所以地震的发生必然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同时,地震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只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他相关联的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前兆来预测地震。另外,地震的发生又带有随机性。在构造应力积累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取决于局部构造中的薄弱点及其性质,而对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我们常常不是很清楚;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就有可能改变最后睥结果。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估计地震发生的概率问题。
地震预报的目的就是减轻地震灾害,特别是解除地震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因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虚报会引起社会不必要地恐慌,同样会带来损失。但
可靠的地震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认识得不够。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
地震预报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上天有路,入地无门”,地震发生在岩石圈内部,科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至今为止,人们还没有能力直接探测地球深部发生的、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变化,而只能通过地表进行各种间接的观测进行分析判断,如地震波方法。现在的地球圈层结构,就是通过观测和记录地震波,通过数学反演推算而得。观察地球内部较为直接的方法是钻孔打井,但人类现在打出的最深的井也不过13千米。与地球岩石圈百度相比肤浅得很,更何况是“一孔之见”。而地壳内部构造非常复杂,它是非均质的,此地与彼地不一样。即使以间接手段观测的现有监测点又相对稀疏。所以对地震孕育过程的种种因此缺乏观测数据和第一手资料。
地震是时空尺度巨大的地质现象,不但难以用经典物理学简单地加以讨论,而且也难以在实验室或野外进行模拟。关于促成地震发和的力源,地震的物理、化学过程等理论问题也众说纷纭,远未解决。
地震是小概率的偶发事件。大地震活动周期远比人类历史长,强烈地震并不经常发生,这就使有关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的检验受到限制,难以在短时间内积累起丰富的资料与经验,因而总结规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