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阅读 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3分)
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仲呈祥
①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似乎真正进入了一个以看电视节目为主的 “读图时代”。电视节目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已为别的文化样式难以 企及。记得几年前我赴日本访问,日本广播电视协会负责对外交流的山本壮太先生办了家宴欢迎我,山本先生问我:“我家三代,都好读中国古典小说。但奇怪的是就掌握汉字的水平而言,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何缘由?”我沉思片刻,指着他家客厅里的那台大彩电答道:“大概就是它造成的!”他先一愣,接着大笑,应曰:“有道理,有道理。”试想日文假借了不少汉字,过去没有电视,要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日本人彼此 间就得靠文化阅读与书写,掌握汉字的水平自然较高;如今,则主要靠看电视、打电话、用电脑了,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
②文字史家们的研究成果已雄辩证明:汉字是人类语言文字中极具民族个性、极先进的一种,它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于假借汉字使用的其他东方民族的思维优势和特征,都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是集中积累和体现在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古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经典名著上。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学了知识, 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遗憾的是,如今图书馆里的这些名著,热心问津并认真进行养心的文化阅读的人还不很多。
③养心的文化阅读,首先是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因为这是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须知,读书与看电视,受众在接受方式上是迥异的:一书在手,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而电视音画,稍纵即逝,逝不再来。书籍需要读者启动思维、引发想象,才能完成鉴赏。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而电视音画,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神经,只需要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因此,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那思维能力和想 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这正是我深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缘由。
④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也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 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譬如,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那笔力中的神思气韵,那画面中“似与不似之间”的雅致意境,都是需要鉴赏主体以 “虚静”心态即审美静观始能领悟。听音乐需要一双马克思所谓的“能辨音律的耳朵”,才能从心灵上悟出旋律美的奥秘。我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聆听巴赫的交响音乐会时,全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连鼓掌也只是在终了谢幕之时才长时间响起。这与在国内参加某些音乐演唱会时从始至终全场或喧嚣鼓掌或舞动彩棒的景象,真有天壤之别。观赏一场戏剧,也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方能领悟舞台上的意境美、效果美和艺术美…...总之,都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⑤归根结底,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要真正做到既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各美其美”,又自觉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中有用的东西,“美人之美”,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盲
目西化和盲目排外,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又不让技术的失度扩张冲淡乃至淹没了艺术,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墨守陈规和技术至上,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娱乐化时尚中,要真正做到既坚持寓教于乐,艺术通过快感创造美感,又反对止于快感、游戏人生,从而有效 抵制文化上的犬儒主义和“娱乐至死”,全民族也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选自《文汇报》2020.2.27,有删改)
1.根据文意,标题中“养心”的含义是 。(2分)
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阅读时代”使人“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韩子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第④段中又说“真正欣赏一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属于“文化阅读”,两者是否矛盾?(3分)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电视节目挤掉看经典书籍的时间,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 B.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经典名著,阅读时需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C.书画、英语、戏剧等艺术欣赏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D.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必然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4.第③段中,作者把读小说《红楼梦》与电视剧《红楼梦》的感受进行对比,有何用意?(3分)
5.根据第⑤段,用简要的语言改口作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现实意义。(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5分)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② “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③“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④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
⑤“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⑥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⑦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⑧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 ⑨“他好像有点冷,别的就看不出什么了。”我说。
⑩“再仔细瞅瞅。我好像觉得他要干什么。”这一次,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 ?“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
?“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 ?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
?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我想到贼娃子一举伤了元气,一时半会儿可能不会再打我提包的主意了,心里安宁了许多。只见那个青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 ?“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 ?“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黝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
6.文中第⑦段,穿插司机讲述他的同事惨遭杀害的故事,有何作用?(3分) 7.简析第?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司机拒绝青年乘车,主要是担心他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表现了司机善良的一面。 B.司机为防治青年“偷”东西,共采取了三项措施:加速车速;加大颠簸;停到兵站。 C.本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第④段和第段省略号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是完全一样的。 D.第段画线居中“恋恋不舍”一词生动写出了善良的青年人对我们的感激与眷恋之情。 E.第段画线句的外貌描写,表现了青年被人误解后的迷惑不解而伤心痛苦的沉重心情。 F.文中“我”的情绪经历了“同情——紧张——惊恐——不放心——释然”的变化过程。 9.简析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2分)
10.同样是记人叙事的作品,本文与《老王》在选材上和情感主旨表达上有何不同?(4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