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暂息、和平宁谧的
氛围,为全诗定下了开阔明朗的基调。 2.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 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三四句写的是虚景,将本是曲调的“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 声而是落梅的花瓣,这样虚实结合,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3.一是化声为形,使风吹的
不是笛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其色、香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 二是用了通感手法,使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从而透露出他们的浓 浓的思乡情。 152.十五夜望月
1.描绘了十五月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为下文写秋思 作铺垫。 2.(1)视觉角度,由下而上写月色的明朗、素洁;(2)听觉角度,由动到静烘托出月
夜的幽静;(3)嗅觉角度,写桂花飘来的阵阵幽香;(4)触觉角度,着一“湿”字写出夜深露凉的
感觉。[这两句还妙在看似在写景,实则暗写人的赏月,为下文抒情做准备。]3.这两句妙在
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推己及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今晚的秋思会
落在谁家?这就拓展了诗的意境,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153.凉州词(其一)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一二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 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而诗的三四句则把诗境扩展到视线之 外——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 3.描写边塞风光用了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
对比手法。前两句实写边塞天气及植物,后两句虚中有实,辛酸而沉痛的思想感情通过驼队的
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收到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154.雨后池上
1.春2.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通过比喻表现 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3.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 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 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美。诗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 春景图。
155.野 望 。
1.用点面结合法写景。诗人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 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 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
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2.颔联运用了互文修辞格,即“山山…?树树??都笼罩在秋意 阑珊的落晖之中。 3.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几分孤独、抑郁的心情[或惆怅、孤寂的心情;或
彷徨、苦闷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56.题李凝幽居
1.苦吟;郊寒岛瘦2.幽;隐者3.响中寓静(或以声衬静、以动衬静)4.B[分野色: 是烂熳原野景色展现于眼前的意思] 157.鲁山山行
1.行2.惬迷3.(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因为“行”,所以好 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2)“迷”的原因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一个“迷” 字,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4.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
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
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尤其“云外一声鸡”,这一动中有静的写法,更是
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5.因为前六句已极力铺写了山中的空寂,连野兽也不惊,自己
也深深陶醉在景色之中。恰在此时,传来了一声鸡鸣,打破了山林的静谧,如同一石投进平滑
如镜的水面,陡然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动与静的反差,听觉与视觉的交融,而诗却戛然而止,
令人回味。[或答:诗人游历于奇峰峻岭之间,流连于幽深宁静的小路之上,不禁生疑“人家在
何许”?正在沉思时,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 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又令人遐想。] 158.望海楼
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时间。 3.B[诗人说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起
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B项理解太死板]4.答案要 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 159.阮郎归·初夏
1.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2.D 3.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 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景语即情语。
160.瑞鹤仙
1.婉约长调(或慢词)2.B 3.(1)动静结合。第一句描写秋叶飞舞的情景,第二 句描写夕阳远山的图画,在旷远飞动的景色中透出淡淡的凄凉和迷惘,暗寓愁苦之情。 (2)远近结合。分别写近观和远望,把秋天雨后的景状描绘得宏大而细致。(3)融情于景。 雨初过,落叶零乱,风定犹舞,通过对落叶的动荡不停的描写,暗示心情的触动。(4)景物描
写有变化。风吹叶零乱,风定叶犹舞;斜阳映照下的深树,或明或暗,由色彩的变化。[就其
一点分析即可]
161.[越调·小桃红]秋江
1.宫调(名) 瞳牌(名)2.这首小令将秋水寒烟、如练江水与动态的数行征雁相互衬 托,使整个画面显得空灵邈远而又富有生机。“吴歌荡桨”、“白鸥惊起”又使宁静的“蓝天白
雪”、“绿苹红蓼”显出出视听交汇的动感,巧妙地将淡淡的离愁和心灵的幽怨,寄托于绝美的自
然景物之中。 3.这首小令描写了晴朗的蓝天、江岸的白雪、如练的江水、绿色的浮苹、粉红
色的蓼花等不同色彩的景物,并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映衬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 162.夜 雪
1.卖炭翁琵琶行2.最主要的手法是侧面烘托。以“衾枕冷”,烘托雪夜之寒;以“窗 户明”烘托出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烘托大雪之厚重,以雪夜奇寒
烘托出作者心情之孤寒。这是从触觉、视角、听觉几个角度来描写夜雪的。 3.“时闻折竹 声”这一细节意蕴至少有三层:其一,“折竹”,侧面衬托出雪之大之重:其二,“夜深”而“时闻”,
衬托出冬夜的寂静;其三,又写出诗人彻夜未眠,这不只因为“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
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63.邯郸冬至夜思家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此句妙在:抱膝孤坐的“影”陪伴抱 膝孤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表现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曲笔他现手
法。作者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
人。这种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 164.从军行
1.描写严酷的环境;抒写壮美的诗情。 2.裂/折用恶劣的环境映衬顶风冒严寒雪 里行军的戍边将士,表现一种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 3.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
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4.(1)以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2)“红旗”与“天山雪”构成色彩上的 对比,表现征人的壮志与豪情。 165.武昌阻风
1.用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或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