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2.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
荒凉。 3.一二两句借含蓄丰富的环境描写来间接抒情,三四两句是直接抒情。全诗表现出
一种激越雄壮的风格。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献身的精神。 115.宿建德江
1.“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陡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 来的。 2.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
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3.作者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到的景色:烟渚、旷 野、暮天、清江、月影,勾勒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抒发了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独寂寞 之情。
116.移家别湖上亭 .
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
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传神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不舍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呜 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
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拟写不忍主人离去的动作,来表现人的
依依惜别之情;又巧托黄莺的“频啼”,抒写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117.武夷山中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 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11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2.诗人用“独有”“偏惊??的意外语 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触景而感时伤怀的心情,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3.(1)中问两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的水乡景色。(2)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句句写惊新,而处处含怀乡,为下联衬托诗人思乡之情
蓄势。 4.“出”“渡”两个动词是化静为动。一个“出”字就把曙光与云霞相互辉映的壮美景 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一个“渡”字就把梅花和柳树在江水两岸载红载绿的一片生机状写了 出来。而“催”“转”这两个动词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晴光”以人的情态,将春天使万物 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四个动词将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 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119.月下独酌(其一)
1.孤独无亲2.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月亮 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3.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
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 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120.夜泊牛渚怀古
1.c[“斯人”指谢尚]2.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空寂,这种秋江的空寂之感很自 然地想到谢将军今何在;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
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落寞的情
感,但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后者情感由尾联得出]4.尾联就是“景语即情
语”。当时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与期待无法排遣,便吟咏出“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之句,将
心中的不快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这一景语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 121.使至塞上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 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燕然3.A[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4.好在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一“直”
一“长”一“圆”使画卷具有了巧妙生动的几何构图美,大中有小,静中有动,既具立体感,又具流
动感;而且画面的色彩美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现出大漠的
生机,淡妆浓抹,既雄浑又秀美。 一 . 122.登 高
1.(1)一连用了六个名词意象,由风、天、渚、沙、猿、鸟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2)写近景,小处着笔,与颔联写远景大处落墨相互映衬。(3)写景渚是清的,沙是白的,猿哀
啸,鸟飞旋,可谓有声有色,动静相映。(4)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
阔大。[答出2点即可]2.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 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触景而生情。 3.(1)猿声哀婉,飞鸟徘徊;(2)落叶飘零,万木萧
疏;(3)江水滚滚,韶华易逝;(4)常年作客他乡;(5)一生多灾多病;(6)独自一人登高;(7)时
局艰难;(8)两鬓如霜;(9)因病不能借酒浇愁。[或答: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 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4.作者把老病孤愁之感、潦倒不堪之
景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
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其强烈,无法排遣。诗人不是咀嚼个人的愁绪苦闷,而是把它号阮国
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123.蜀 相
1.祠堂之景丞相之事2.B[应为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3.“白”、“空”两个虚 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
伴的草木禽鸟自生自荣,不解人事代谢,流露出诗人的惆怅与哀叹。 4.这首咏史诗,将咏史
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
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
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此杜甫在为诸葛亮咏叹的同时,也寄寓
着自己的感慨。 124.长沙过贾谊宅
1.楚客、人、君。 2.A[应为“都为贾谊无辜被贬的命运而生悲悯之意”]3.本诗借古 伤今,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4.颈联中“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
水无情地日夜流逝,诉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
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以此抒发作者对 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湘水无情”也是暗讽唐王朝的无情。 5.“寂 寂江山摇落处”有象征义。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
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颓局势。 12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 之情。 2.C[此联不是“纯以景语”,“家何在”就是情语,也没有,“无惧于”的意思。] 3.(1)“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既使诗的境界阔大而又更见诗人处境艰险。(2)一“横”一 “拥”,以动写静,状写出诗人前程莫测的愁苦。 4.“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
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
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
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