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5 16:21: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电子货币才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应地电子货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刚刚初露端倪,从国内的研究来看,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但它的发展速度有明显加快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赵家敏(2001)讨论了电子货币的使用将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动,并对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王倩和纪玉山(2005)认为电子货币会对货币供应机制产生重大冲击,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基础货币替代和货币乘数的改变上。周光友(2006)也认为电子货币会降低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增强货币乘数的内生性,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本文首先从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分析出发,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主要特征作了详细介绍,接着介绍了电子货币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然后在广泛查阅了国内外电子货币的相关文献资料,掌握研究前沿和最新动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各种影响,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央银行应对电子货币发展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2 电子货币概述

2.1 电子货币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主要特征

2.1.1 电子货币的定义

由于电子货币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关于它的定义,目前国内外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不过,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及专家学者还是对电子货币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在国际上被较为普遍的接受的是由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BCBS)于1998年3月所下的定义: Electronic money refers to “stored value” or prepaid payment mechanisms for executing payments via point of sale terminals,direct transfers between two devices,or over open computer networks such as the Internet.即电子货币(Electronic Money, E-money)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机制。所谓“储值”是

1

1

BCBS,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1998,March.

指保存在物理介质中可以用来支付的价值,这种物理介质可以是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电子钱包”等,所储存的价值使用完毕后,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追加。“预付机制”则指存在于特定的网络之间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通常是由一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2.1.2 电子货币的功能

电子货币作为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产物,与纸质等传统货币相比,具有以下四种功能:

(1)转帐结算功能:电子货币可直接进行消费结算,代替现金转帐; (2)储蓄功能:利用电子货币进行存取款; (3)兑现功能:异地使用货币时进行货币兑换; (4)消费信贷功能:先向银行贷款,提前使用货币。 2.1.3 电子货币的作用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型的货币形式,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1)电子货币将有利的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电子货币的使用将极大地提高资金运行的效率,降低结算成本; (3)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促进经济活动更加虚拟化;

(4)电子货币的应用与普及将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2.1.4 电子货币的主要特征

电子货币与纸币相比,具有一些特殊属性,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通用性:指电子货币在使用和结算中特有的简便性,电子货币的使用和结算不受金额限制,不受对象限制,不受区域限制,且使用极为简便;

(2)安全性:电子货币在流通过程中对风险的排斥性;

(3)可控性:通过必要的管理手段,将电子货币的流向和流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电子货币正常流通;

(4)依附性:电子货币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依附关系;

(5)起点高:基础高,即经济基础高,科技水平高以及理论起点高。

2.2 电子货币在国外的发展概况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

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美国是电子货币的发源地,也是电子货币发展应用最发达的国家,在过去30年里,每个家庭所持卡的数目从0.8张增长到7.8张,持卡总数从0.55亿张增长到8.66亿张,接受信用卡支付的商家从82万家增长到530万家,发行信用卡的金融机构从600家增长到8000多家。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 %~20 % ,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 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1

2.3 电子货币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目前电子货币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信用卡业务上。中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年6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经过20年的发展,尤其是1993年开始国家“金卡工程”的组织实施后。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借记卡发卡量达10.8亿张,占银行卡发卡量的95.6%;信用卡发卡量近5000万张,占银行卡发卡量的4.4%,其消费支付功能已初步显现。另据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银行卡支付的消费交易额为1.89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7%,比上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2。

近几年,在互联网增值服务、电子商务以及网络游戏的带动下,在我国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有近10种,如腾讯公司的Q币,网易的POPO币,新浪的U币,盛大元宝,百度币等。随着网络虚拟货币的逐渐形成,其使用者逐渐增多,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其中,最受瞩日的要属腾讯公司的Q币,它是由腾讯公司发行,用于计算用户使用腾讯网站各种增值服务的种类、数

12

谢吉晨,2007:《电子货币时代展望与分析》,《全国商情》,第5期。 王宇 毛晓梅,2007:《中国银行卡发卡总量突破11亿张 支付功能显现》,新华网,6月4日。

量或时间等的一种统计代码,用户可以通过Q币使用相关增值服务。日前在网上,Q币可以在很多地方用于购买其他游戏的游戏点卡、游戏中的虚拟物品,甚至一些影片、软件的下载服务等等。根据腾讯公司2006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的数据,其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4.62亿元,占总收入近66%,而这4.62亿元人民币大多数都是通过网民购买Q币赚进来的1。现在,腾讯公司正试图添加更多增值服务内容,来扩大Q币的使用范围。但遗憾的是,在国内,无论是Q币还是百度币等其他网络货币,从本质上说只是代金券,而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流通,它们解决的还是自己商品交易问题。

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1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以及具体执行政策所要达到的效果。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这就需要设立一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通过对这些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1。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都是货币供应量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货币的流动性,一般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流通中的现金,统称M0;M0+活期存款构成狭义货币供应量,统称M1;M2即广义货币,等于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在上述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中,M0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影响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和贷款规模等。

1

1

谢伟,2006:《网络虚拟货币亟待关注》,《金融时报》,11月29日第12版。 黄敏学,2000:《电子商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96-97页。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及其应对措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3o457zr3j3pebf0il8w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