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3.2.1 货币划分层次的模糊
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功能,认为各种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其他一些短期流动资产,是潜在的购买力,而且也很容易变为现金,具有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因而主张以流动性为标准,划分货币的概念或层次,从而形成了广义货币供应量指标M0,M1,M2。但由于电子货币是以虚拟的形式出现在网络上,用户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指令来改变现金与储蓄、活期与定期之间的转换。所以货币划分层次的界限由于电子货币正在日益减少,原来认为货币供应量有着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优点将丧失,从而导致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下降,中央银行可以很容易进行测算分析的优势降低,从而也降低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要求。 3.2.2 货币供给主体变大
电子货币的发行既有中央银行,也有一般的金融机构,甚至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电子货币的发展、支票账户电子资金划拨系统、可转让存单等业务的逐步完善,使得存款货币的创造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有创造货币的功能,货币供给由过去的中央银行提供通货和商业银行提供存款货币二类主题扩展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三类主体2。在中国,对于信用卡,我国1996年4月1日起实行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规定信用卡的发行者仅限于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之外的其他电子货币种类,目前尚无具体的发行资格限制。这样无资格限制无疑会使货币的供应主体增加,如此一来,必将使货币供应的稳定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降低。 3.2.3 货币乘数倍数扩大
电子货币的发行加大了货币乘数,对现实货币供应产生了影响,使货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削弱了其职能,从而货币供应越来越多地受到经济内部因素的支配,以及市场因素的支配。电子货币同样产生信用创造,也就是说相当于除了中央银行之外,商业银行又发行了货币。
12
1
庞然,200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第11期。 居加妹,2005:《电子货币对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影响》,《科技广场》第9期。
由于电子货币的出现,货币乘数扩大,而且不断变化,货币的供给量也变得难以测定。
3.3 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3.1 电子货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法定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按照法定准备率缴存中央银行的银行存款准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间接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电子货币的发行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存款的一种替代,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国家并没有对电子货币的发行征收存款准备金,或仅对部分电子货币发行征收准备金,使得中央银行中存款准备金在其总资产所占比重下降。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无息的,银行交纳存款准备金就意味着机会成本和融资成本的增加,电子货币如果规避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将破坏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机理,使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倍数以收缩或扩张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减弱,形成“流动性陷阱”,货币乘数不再趋于稳定,变得难以预测1。 3.3.2 电子货币对再贴现政策的影响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进行再贴现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在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调节。但是再贴现政策是一种被动的调节措施,有其致命的缺点:
一是在实施再贴现政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发行不用上缴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电子货币,使再贴现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甚至是无效。
二是政策灵活性较小。再贴现率的频繁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大众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假设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而金融机构由于再贴现率的提高而回归央行的资金,往往通过电子货币来弥补资金上的减少,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像预计减少的那么多,而央行由于提高再贴现率则遭到损失。因此电子货币的出现
12
王江凌,200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冲击》,《发展研究》第5期。 庞然,200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第11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