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种瓜得“乐”
活动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知道我们所用的粮食、工业原料、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农业。
2.深刻认识事物是来之不易的,联系实际知道农业及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付出与智慧,体会劳动的快乐与幸福。 活动准备:
1.搜集日常生活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并做好记载。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家人、同学、亲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或学农基地劳动,
体会劳动的收获与快乐。
3.向有关人员请教,了解一些自己最喜爱的食物的“来历”。 活动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 、生日party
1.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在过生日的时候,都用过那些食品,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产品说给大家听听。
2.请出分别在四个不同季节过生日的同学谈谈自己当时能吃到的土产的鲜
嫩蔬菜、甘甜的水果、特色食品,回味那种特有的快乐。 季 节 鲜嫩蔬菜 甘甜水果 特色食品 美丽心情 春 夏 秋 冬 二、教师心语 1. 出示教材P22、24的小资料,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敬爱之情。
2. 出示资料:讲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
业等,并举例引证。
三、劳动最光荣
音乐《劳动最光荣》
1.将自己和家人一起参加农业劳动生产、种植、养殖、加工等,在学农基
地及自家阳台上养花、种蒜、葱等的体会,写下心情日记,将劳动收获进行交流。
2.汇报:通过不同形式向家人、亲戚、远方朋友了解到一些自己最想知道
或最爱吃的食物的“来历”。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农业、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四、丰收的喜悦
1.给孩子们讲述、解难、启发思考“种瓜乐从何来”?拓展升华“种瓜得
乐,幸福快乐。”
2.寻找快乐:唱歌曲《赤脚走在田埂上》,体验为何而乐,乐在何处。通
过活动,体会劳动者对土地的挚爱,对农作物的热爱。
3.指导制作“农家乐园”的年画或美诗、贺卡,表达对劳动者的敬爱,欣赏配乐诗歌朗诵《劳动者的赞歌》,帮助激发制作灵感。
第二课时
一、开心论坛
1.“我们的衣、食、住、用都与农业有关吗?”设计成“衣、食、住、用”四大板块进行讨论。将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说明
2.明确:人的衣、食、住、用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农业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是农民为我们的幸福做出了默默无闻的伟大贡献 二、师收集资料,向学生汇报
1.讲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呼唤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环保农业、生态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农业新的腾飞。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1、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在粮食主要产区集中连片
建设高产稳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继续建设优质棉基地、优质油料带。在13个粮食主产区的484个粮食主产县(场),建设万亩连片标准两天,实施良种繁殖、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 2、 沃土工程 对增产潜力大的中低产田加大耕地质量建设力度,配
套建设不同类型的土肥新技术集成转化基地,使项目实施取得中低产田耕地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
3、 种植工程 完善县(市)级基层站点和省级分中心,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农药安全测试评价中心和生物技术测试区域中心。
三、广阔天地
阅读思考,设想未来十年内中国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的崛起雏形。 l 什么是田园城市
19世纪的英国伦敦城终日大雾弥漫,泰晤士河黑臭无比。英国人霍华德对症下药,认为现在如果都是“伦敦式”的道路,那么,人类就要面临一个悲剧性的后果。由现代文明带来的“城市病”,对大都市来说,简直就像是免疫系统出了大问题。于是,为了控制城市的盲目膨胀,他提出了“田园城市”这一崭新的概念。
“田园城市”又称为“花园城”,由1个中心城和6个卫星城共同组成。中心城位于中央,人口约5.8万,卫星城人口约3.2万。中心城有6条放射性干道向四周辐射,与卫星城相连,每座城市内部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占地约20公顷的公园,外围分布着市政厅、音乐厅、剧场、图书馆、会场等公共建筑,再外围则为商业设施。从商业街朝外是一条宽128米的林荫道,其间是学校和花园住宅。花园和绿地将城市按不同功能分开,使城市如同一个花园,城市中心及周围俱在绿色的环抱之中。
然而,一个世纪以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规划中实现过,因为它太完美了,太“乌托邦”了。不过,这一设想中的合理成分,已为人们吸收,并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有所体现。
在专家们的眼中,未来的城市将是“紧凑”的,这种“紧凑城市”的结构由很多的中心构成。在每一个中心内,住宅不仅同工作场所,而且还同商业区、娱乐区、托儿所等结合在一起,这样,在每个中心区,不必乘坐汽车,居民只要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就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了。
新技术的不断投入,未来城市的交通模式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改观。联合国人居中心的布赖恩 威廉斯介绍说,在不少国家,能大量载客的有轨电车日益发挥重要作用。这种有轨电车可以无人驾驶,还会出现一种铁路、公路两用车,这种车既能在铁轨上行驶,又能开上公路,兼具火车和汽车的优点。
这种“紧凑城市”的布局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空间,并可以将对汽车的依赖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
它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探究这些用品的生产过程,体验工人的劳动智慧;
2.尊重工人的劳动成果,感受工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快乐与幸福。 活动准备:
1.调查常见的生活日用品,详细了解它们的诞生过程;
2.自由组队,从不同渠道了解一些物品“不凡的路”,知道每一个过程中,那些劳动者付出的辛劳和智慧; 。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不凡的路
1.实物展示纸、笔、书、文具盒、橡皮、吃中餐用的饭盒、汤匙,摸一摸自己身上的衣服、鞋、袜、纽扣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想想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2 .查找相关的资料,分组详细整理。
3 .交流:选择3-5件物品介绍他们不凡的路,大家补充说明。 二、美丽的诞生
1.出示:教材P25-26漂亮瓷器的诞生 2.知识链接:瓷器---中国独特的发明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它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之套技术逐步提高,粘土选用了白色的高岭土,陶窑的温度又可以烧到1000度以上,再加上又发明了涂在陶坯上的青釉,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比陶器坚硬、美观的原始瓷器。
到东汉年代,我过已经从原始瓷器进步到青釉瓷器,我国的南方、北方都相继建立起自己的瓷窑,除了南方的青瓷,又出现了北方的白瓷;唐代出现了三彩陶瓷器,人们称做“唐三彩”。到宋、元时期,瓷器的质量、数量、花色、品种都大大超过唐代。瓷器的装饰有划花、绣花、锥花、堆花、暗花、嵌花、粉彩、青花等等,色彩缤纷,而且许多都是珍品。它们是向皇室的贡品,同时又成为丝绸之路上向外输出的重要商品。世界各民族都发明了陶器,但瓷器却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发明。 因此中国被称为“瓷国”,世界各国的制瓷技术都是从中国传出去的。直到明、清时期,还有一些欧洲人专门到中国的瓷都景德镇来探听烧瓷技术的秘密。有一位法国传教士,取了个中国名字叫殷宏绪,在景德镇住了7年,专门收集景德镇制瓷技艺的情报。法国一位专家《在欧洲瓷器史》中说:“这位传教士把耶稣教传到景德镇,同时又把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带回法国。”
3.信息互动:各组选派代表将调查获取的信息进行介绍,可以用文字、图示、或者摄影、录像资料辅助说明,体会在美丽的背后劳动者是如何付出艰辛和智慧的,懂得劳动成就美,劳动者创造了世界。 三、看不见的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