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 大气受热过程 能力要求 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 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 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 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 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热力环流的形成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 过程 图 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 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 会比较风力大小 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 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 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应用实践 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 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保温作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
(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受热过程 环节1:“太具体说明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地理意义 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 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阳暖大地” 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环节2:“大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地暖大气” 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 环节3:“大气还大地”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热量返还给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大气的两大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 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散射。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2)画图: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3)完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
↓ 空气的垂直运动 ↓
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气压差异
↓ 大气的水平运动 ↓ 形成热力环流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分布的差异。 [特别提醒]
“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在垂直方向上气压永远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特点比较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知识拓展] 狭管效应原理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高处不胜寒”主要是因为海拔高处直接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2.夜晚的大气逆辐射比白天强。
3.热力环流中,气体都是由高压向低压运动的。 4.在风的形成中,地转偏向力不会改变风速。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图(a、b表示等压面且b>a),回答问题。
(×) (×) (×) (√)
1.一般情况下,A、B、C、D四地中,处在近地面的是B、C(字母),处在高空的是A、D(字母)。
2.B、C两处中,形成高气压的是B(字母),气温较低的是B(字母)。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4.大气热力环流的实例有海陆风和山谷风。 三、区域认知——趣味思考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请解释巴山地区夜雨较多的原因? [提示] 夜晚山顶空气冷却下沉,沿山坡下沉至谷底,谷地中的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白天,谷地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
2.每年夏秋季节,形成于我国东南洋面上的许多强台风,登陆之后其强度往往会迅速减弱,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大洋上的洋面摩擦力小,而陆地上由于地形、植被分布的影响,地面摩擦力增大,会大大减弱台风的风速。
大气的受热过程
[例1]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