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 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
解析:选B。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说明在中国近代革命及思想解放过程中同样注重女性力量,反映了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才推动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现代时尚,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儒家思想,才使封建正统思想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2.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解析:选C。据材料“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故C项正确。
3.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
A.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 B.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 D.推动中国人民获得解放
解析:选C。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得出新文化运动旨在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4.据不完全统计,1871年至1905年我国共出版了178部科学著作,而到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达400多种。这一变化说明( )
A.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 B.科学知识实现了普及 C.主流意识实现了转型 D.科技进步已成为共识
解析:选A。根据“1915年至1919年的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科学新思潮的杂志则达400多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精神得到了宣扬,故A项正确。
5.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解析:选A。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创造新词,主体意识觉醒,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国思潮涌现,排除C项;材料未将新闻出版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排除D项。 6.1917年,梁漱溟应蔡元培先生之请出任北京大学讲师,授课当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对梁激溟所说的“责任”,合理的解释是( )
A.以实际行动响应文学革命 B.借鉴西学以明辨儒学真伪 C.固守传统文化反对新文化 D.勇于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
解析:选D。D项表述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相符,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革命的批评对象是儒家思想,与题目中“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明”不相符,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借鉴西学”与“反对新文化”,故B、C两项错误。
7.(2020·广东湛江调研)古代文书不加标点,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标点符号的使用,表明( )
A.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 B.白话文完全取代了文言文
C.“尊孔复古”受到批判 D.“文学革命”的影响扩大
解析:选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采用,而不是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可知,此时白话文并未完全取代文言文,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白话文标点符号的使用,而未涉及对“尊孔复古”的批判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体现了新文学的规范使用,说明“文学革命”的影响在扩大,故D项正确。
8.(2020·天津部分地区二模)孔范今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
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解析:选A。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的激进主义倾向,与材料中“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相符,故选A项;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否定传统文化,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倾向,排除B项;但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排除D项。
9.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
A.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解析:选A。“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表明不同阶级的代表对救亡图存的道路有了更深入的探索,故选A项;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深入是在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的基础上的,排除B项;孙中山、胡适追求的民主就是欧美式的民主,排除C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