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称: 邓 拼音: deng[四声] 序号: 0180 概述:
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 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Z00多万。
始兴邓姓
在始兴有邓姓1681户,9670人,为该县第三大姓。主要分布在江口乡的江口街、云绕村、长江墟、北山观茶;太平镇的低坝、禾场头、上围街、老黄塘、大坝俚、瑶村;刘家山乡的河渡、上营;顿岗镇的冠佩、岭下;城南乡的牛田陂、罗所、良坝;沈所乡的沈南、沈北、石下、外营、独丰、群星、群胜;澄江镇的暖田、澄江、铁寨;马市镇的黄田、棠梨坑、都安水、都塘铺、侯陂、文路。
台山邓姓
在台山有邓姓人口4000人,分布在台山16个镇30多个自然村。比较集中居住在冲蒌镇,人口2200多人,其中安仁里 438人、仁洲里181人、稔岗里151人、盘洲里160人、北就里Z20人、新龙里160人、福庆里85人、东成里52人、潮溪里 61人、新屋里100人、白岗里545人、南源里50人;居住斗山镇的人口770人,其中上阁陈冲村450人、西栅村200人、安南村120人;居住海宴镇石浦村400人;居住那扶镇蓝田管区朝阳村250人。其他还有散居于台城、大江、四九、三合、端芬、广海、南湾、隆文、赤溪、田头、都斛镇等地方。
梅县邓姓
在梅县邓姓分布于梅城和梅县、梅江区所辖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三乡、松口、松东、松南、松源、隆文、白渡、扶大、东郊、西郊、城北、长沙、三角共29个农村乡镇72个管理区(居委会),共有 Z344户,9417人。其中以石扇为多,计有 558户2278人。
台湾邓姓
邓姓族人来台较早,早在明末便有一位江西宜黄县籍的郑氏部属邓显祖,在台湾过世,死后并下葬在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其后,不断有邓姓族人从大陆迁徒到台湾岛上,许多文献都记载邓姓到台湾地区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之际渡海入台的邓姓族人,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据台湾文献委员会的调查统计,邓姓为台湾第56大姓,按台湾现有2209万人口计算,台湾人中有近6万人姓邓。 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
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居民828804户中,有邓姓2233户,占全部户数的0.27%,居全省737姓的第56位,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分别有370户、357户、290户、261户,4县邓姓占全部台湾邓姓的近60%
香港邓姓
据政府调查资料所载,邓姓聚居较为集中的村落有: (—)大屿山:山下村、塘福村。
(二)屏厦区:西山村、新屋村、桥头围、灰沙围、坑尾村、坑头村、上章围、锡降围、锡降村、新围、罗屋村、东头村、巷尾村、祥降围、辋井围。 (三)元朗区:英龙围。
(四)锦田八乡区:竹坑村、横台山、七星岗、大窝、长莆、吉庆围、泰康围、永隆围、泰康村、祠塘村、锦庆围、水头村、水尾村。
(五)大埔区:大埔头、大埔头老围。
(六)大网仔区:黄毛应村。
(七)粉岭龙跃头区:新围、老围、麻笏围、永宁围、东阁围、新屋村、永宁村、祠堂村、小坑村、麻笏村、小坑新村。
(八)粉岭丹竹坑区:鹤薮围、马尾下、莱洞、下莱洞。
(九)沙头角区:岗下, 其中尤以是锦田区、龙跃头区,邓姓较为集中。
介绍文件 邓姓起源
一、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
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 《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2.血缘始祖:吾离和邓祁侯
邓姓的血缘祖先应该是邓国的君主吾离和邓祁侯。西周全盛时期,提及“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也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际有周王派盂爵去慰问邓君的记载。北宋时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铭载,昭王南征时派大臣中到邓地视察,说明邓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元和姓纂》说:“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有说邓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赐姓曼,一传至辟方,二传至云都,三传至吾离,—便以国名为姓。一般以最后一说为正确。 邓氏受姓的人应该是春秋时代的邓侯吾离,史书上说,吾离为邓国君主,子孙以国为氏。《广韵》说:“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
但邓氏吾离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黄帝,或源自子姓,说法不一。
据《江苏无锡邓氏谱》中记载:邓氏系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封于戎,是为姜戎子,周时封侯于邓国,春秋时,吾离公朝于鲁,其后复归晋惠公,惠公以贫瘠的土地封给他做食邑,但其子孙不屈服于晋国的管束,晋国准备把他们逮捕,时有范宣子从中调解,吾离子孙复归南阳,复有其国,此邓姓所由来。也有人说邓氏乐府,奏音属徵,这是邓姓源自姜姓的证据有说邓氏出于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阳邓氏谱》说:邓氏其脉出自黄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唐,他的儿子燮公把国名号改为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侯,他是邓国第一位君主。
二、 邓姓源于邓林的异说:
《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今邓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另有村名邓岗、邓营,这些村镇的命名,或许与古邓国有关,其都城应在今邓州市境。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另有一个与邓林有关的异说,据说邓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历史上至少有两个邓姓名人以“邓林”为自己的名字(即姓邓名林),一个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县,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号,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博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凡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这项任命,后来改授石城县(今江西省东南部)丞。有《虚斋文集》传世。另一个是明朝人,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原名彝,又名观善,字士斋,号退庵,洪武举人,授官贵县教谕,考满人京,预修《永乐大典》。不久出京任教南昌,又迁吏部主事。宣德(明宣宗年号, 1426—1435)中以事忤(音五,wu,不顺从的意思)旨,谪居杭州,在那里去世。他善于写诗、古文和词,有《退庵集》、《湖山游咏录》传世。
三、 邓姓源自邓析
据《元和姓氏纂》记载,邓姓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邓析。
邓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死于公元前501年,比邓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属于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学”的倡始者。相传他“好为智巧”,曾运用古代力学原理,制成汲水用的橘槔,称便一时。又教人学习辩讼,懂得“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倡以“揭贴”之方式议政。又曾拟订一些刑律科条,刻于竹简,名为《竹刑》,以补充郑国《刑书》之不足,由此遭执政者杀害。遗著《邓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邓氏发源的地望,据《春秋》所记,邓地有三:1.隐公十年,公会齐侯,盟于邓。此邓地在鲁国,故地在今山东省滋阳县境。2.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此邓地在蔡国。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6n)城县东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国,此邓国即邓氏发源之地,在颍川西南的邓城,秦汉时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