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教师根据第四次教案再次上课,完美演绎所有教师的共同研讨成果,并收集整理教案、课件、反思等上传至学校云盘,供全校教师使用。
磨课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手段之一。其中集体磨课是打造高效课堂,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记得2000年左右是实验小学相当辉煌的时候,那时实验小学几乎每个学科全面开花,只要代表简阳市到资阳参赛,几乎都是一等奖,甚至捧回省一等奖的奖项……(其他学校纷纷来取经)
(三)读书学习:教师成长的加油站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现在发现许多年轻的老师不爱读书,而是热衷于网络游戏、刷朋友圈等,。其实读书是老师最好的名片。我一直喜欢读书,用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话说是:“余幼好书,家贫难致。”但之前读的书大多是文学书籍,很少读理论方面的书。当老师后,我开始关注小学教学和学科教育期刊,偶尔也翻阅一些理论性教强的文章,让自己在感性的教学之余,能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浮躁的心日渐平静和安定。我的业务素质与能力也日益得到提升。我还要感谢工作中同事的帮助与领导的关怀等。很多时候,确实是他们在引领着我一步步走向成熟。他们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有人问:“每天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读书?你的读书时间从哪里来?”我想说,我是挤、占、抢时间读书的。朱永新教授每天那么忙,都不忘读书,李镇西老师当着校长,教着语文还兼做班主任,还时刻不忘读书,笔耕不辍,难道我们一个普通教师就没有时间读书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在别人修长城,学习54号文件时,我可以读书。在别人云里雾里神聊闲侃时,我也可以读书。在有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书的日子会很宁静,也会很浪漫。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你的眼光会变得平和,你的内心会变得坦然,你的生活会更加丰满,你的思想会更加成熟。我们需要读哪些方面的书呢?
我读三类书。一是学科专业的书籍与报刊,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当前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知识、方法、思想对人的塑造所起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国数学教育》等,几年前自费订阅《小学语文教师》、《辽宁教育》,及时了解课改前沿,关注课改动态。只有多看学科类书籍杂志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很多
时候学生会因对我讲的课外知识感兴趣而喜欢我的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得知识渊博。
二是业务方面的书籍与报刊,了解教育和心理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班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了解各种教学流派、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汲取营养,为己所用。教育专著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后流传下来的,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用教育理论来引领我的教学,从而不会在形形色色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迷失方向。 三是陶冶性情、增长智慧的人文书籍,也就是没有直接功用的文学类、史学类等“非功利阅读”。
什么是“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再说通俗点,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这类书我可能读得更多一些。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读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功利性阅读”没有什么不好。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有着更高追求的教师,恐怕不能仅仅只有“功利性阅读”。除了“有用”的阅读,我们能不能来点“没用”的阅读——这里的“有用”“没用”当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我曾经多次执教语文公开课,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多年前讲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关于歌颂周总理的诗歌不时地浮现在脑海,有李瑛的《一月的哀思》、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可能就为我执教这一课提供了很多语言素材,使课堂诗意化。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当一个人有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后,才能用大爱去做小事,去熏陶学生。我读余秋雨,周国平的散文,汪国真、周国平的哲思短语、诗歌,读网络小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三部曲,白先勇先生的作品集,从
第一届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包括入围作品,比如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秦腔》等等
还有一些古典名著、古典诗词等等。说道古典诗词。在这里多说几句。去年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把国学内容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之中,构建书香校园。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国学,它传承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其内容包罗万象,给人以哲理,涵养人心,陶养品性。其主题思想更会穿越时空,时时给人以启迪,可谓中华传统文化不老的瑰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进行经典文化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实途径。
首先确立教育主题:诚信、勤奋、感恩、礼让、立志、爱国、仁爱、责任、创新等。这些主题将有机地渗透到各册教材完成。然后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中,选出适合小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增广贤文》《千家诗》《声律启蒙》等经典国学知识进行整合,选择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内容,编排成册。 我们要求各校各个班级要千方百计创设时机,营造书香。充分利用好校本课晨读时间,诵读古诗文,使琅琅的诵读声成为早晨美妙的乐章。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年级比赛、小组比赛、汇报朗读、展示朗读、个人诵读、合作诵读、表扬诵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扩大学生知识积累。也可以师生共读,共浴书香。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我们把国学教学纳入校本课程来抓,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培养出“大气而不庸俗、高雅而不浮躁、诚实而不虚伪、率真而不做作”的四合学子。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学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的校本教材已经编印成册,共六个年级十二册,每一册各有侧重点,一年级侧重于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安全教育,还有三字经,外加36首古诗词,二年级侧重于三字经,外加36首古诗词,三年级侧重于弟子规,外加36首古诗词,四年级进行成语归类记忆积累,成语故事讲
解,外加36首古诗词,五年级侧重于笠翁对韵,外加36首古诗词,六年级侧重于声律启蒙,外加36首古诗词,这样整个小学阶段,学生除了教材上的,课标上要求背诵识记的80首古诗词外,还背会了216首古诗词,加在一起就是300多首古典诗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这是题外话。
现在读书的途径太多了,网络资源这样丰富,中外名著几乎都可以找到,网络下载后每天看一些,当这些书一本一本的进入自己的心灵时,自己的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也有了高度,心胸也宽广了。读书,是教师心灵成长的源泉。
(四)听课评课:教师成长的捷径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是同行之间最高层次的对话,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听课、评课这一活动,能促进教师自觉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改善学习过程,深化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有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逐步形成;能把教师静态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动态的学术讨论,把授课时的隐性思维凸显成教育理论平台上的显性思维,把个人经验和集体智慧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形成坦诚直言、追求发展的教研文化。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只有多听不同教师、不同类型的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曾经的我都会十分珍惜。通过一系列的听课、学习活动,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课后不要机械的模仿,要把它内化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之中。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机会出去听课呀,其实不用外出你要善于利用你身边的资源,你的身边就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省优、市优、各级各类的骨干的课,学校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要珍惜向校内教师学习的机会。其实我个人的成长说实话要特别感谢我们学校的几位教师,更要感谢他们的胸怀宽广,因为我去听课时更多的时候是不打招呼就去,即便问了他们的回答也是,听吧,反正你来不来,我都这样上课。这些常态课对新教师的提高成长最大。通过听课,我们更快的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如何引导学生,如何与学生在课堂交流,通过听课我们更快学会了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更学会了实实在在的很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更学会了如何把情感教育,成功教育应用到平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作中去。这些只可意会不一定能够言传的东西只靠看参考书和与老教师交流是感觉不到,学不到的。不但要珍惜校内的机会,还要珍惜和创造向外面的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