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宁波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德国汉堡市经
验借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社会化的需求基础。物流业作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不仅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把企业非核心业务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特别是把第二产业的物流服务业外包,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发展高端物流服务,从制造业寻找突破口,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降低我国制造业过高的物流成本,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提出了“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和“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主要任务,并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列为九项重点工程之一。推进“两业”联动,要靠企业市场化运作,也需要相关政策支持。 1 产业关联理论的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产业联动\这一术语的使用是在近年来的文献中才有的,但是产业联动的思想很早就出现在经济学家的文献中。亚当·斯密(1759)认为,国民经济靠的就是市场机制这个看不见的手的来调节。那么产业联动是必然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实现的,因为通过供给需求的变动,就可以自然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马克思(1972)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马克思认为在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两大部类要实现平衡:那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消费与供给要协调,并按照比例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可以认为是两大产业联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联动的基础。
里昂惕夫(1985)认为今天的经济学出现了这种情况:一方面理论高度集中而没有事实,另一方面事实堆积如山而没有理论从实践上来说,从实践上来说,应用“投入与产出分析法”的经济体系可以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1
也可以小到一个都市地区,或甚至单独一个企业经济,因而有必要去把握产业关联理论的形成脉络。
彼得·卡尔门巴克(2000)和亨兹·D·库尔茨(2000)提出了变系数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以及阿哈马瓦若(2000)研究的包括人力资本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从模型的发展来看,动态的投入产出分析实际上给出了一种经济增长模型即分析各部门产出量的增长过程。
夫曼(1957)、萨缪尔森(1959)和索洛(1958)结合线形规划对投入产出结构进行动态分析提出了所谓大道定理:即寻求经济长期增长最优路线的重要理论。诺依曼曾经证明,经济系统在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存在着一条最优经济增长路线。也就是说只有经济结构协调的时候,经济才会高速发展。如果经济结构不协调,那么就应当努力回归到协调上去,然后再谋求发展。这个协调的状态,就是所谓“大道”。
Johansen(1960)提出了第一个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运用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引入投入产出表,使其成为“可计算”模型。该模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用投入产出和线形规划相结合建立的生产供给模型;另一部分是用需求函数建立的最终需求模型。 1.2 国内研究现状
陈锡康(1981)提出了非线形实物模型,刘起运则提出了对称模型(1986),中国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所张守一研究员等提出了“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模型及优化”,用于分析部门最优结构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和效益,系统科学所薛新伟、王冬等研究员还提出了“灰色投入产出理论”,薛新伟(2000)还研究了包含隐性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王乃静则研究了非线形动态模型(1989),冯保存等先后研究了模型与模糊数学的结合,姜照华(1996)等还将神经网络理论引入投入产出分析, 并有学者将对策论和随机研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
刘钊,马海军(2008)将产业联动网络定义为:以产业联系为基础,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借助政府行政政策推力,产业间形成的以互利双赢为目的的良性互动的、松散网络结构。吕涛,聂锐(2007)将产业联动定义为: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
李惠娟(2003)在《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产业关联分析》中从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来分析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产业
2
关联程度。并与美国、日本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产业关联相比较,总结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简钟丹、郝晓辉 (2005)在《从产业关联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计算了1991年至2000年的产业关联系数,并找出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关联的产业部门,为进一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政策依据。也有从消耗系数的变化来反映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系统性变化特征。
2 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Min(1999)认为电子商务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企业采购的帮助,它减少纸张交易,缩短订货周期,加速货物订购信息的传递以减少库存,并通过B2B形式增加供方和买方的合作机会。Clarke(1998)提出了“虚拟物流”的概念,物流管理的实体部分和信息部分互不相干、完全独立,管理者通过网络而非实际接触来“遥控”资源的利用。
Sheu,Jiuh—Biing(2004)中基于需求和供应不确定和复杂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种混合模糊方法——谦有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用以解决物流战略效率问题。Chow Harry K.H.和Chan Felix T.S.(2005)设计了一种基于案例可以帮助物流公司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多样化要求制定发展战略的智能物流战略系统,运用这种系统可以提高物流战略的效率,最大化利用资源,并且整体物流业务更加顺利。
Clinton和Closs(1997)经过研究发现了5个与物流战略最相关的因素:企业联盟、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实践、库存管理和流程再造。这5个因素的划分相比而言更加宏观,并且强调了企业之间联盟和EDI的重要性。Murphy,Paul R.,Poist,Richard F.(2000)指出环境问题影响贯穿价值链上的大量的物流决策。回收材料,减少消费和重复利用材料的绿色物流战略普遍深受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欢迎,公司在诸多物流战略中应更加注重绿色物流战略的制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石晶(2009)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诞生出电子物流这个产物,也是电子商务在全球的迅速开展和现代物流日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子物流属于新兴的行业服务形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高效率低成本的为顾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