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多彩生活”为主题,包含《麻雀》《爬天都峰》两篇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个板块、《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以及一篇习作训练“生活万花筒”。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本单元所选取的两篇文章——屠格涅夫的《麻雀》和黄亦波的《爬天都峰》,都具体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其中,《麻雀》讲述了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幼儿的故事,《爬天都峰》讲述了一老一小互相鼓励爬上天都峰的故事。习作“生活万花筒”主要是练习写一件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尝试互相修改习作。
学习这单元的课文,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还要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力争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会把事情写清楚。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文章主要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麻雀 2 教学要点 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抒发了作者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 通过讲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1. 会认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2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的事情抒发感情的方法。 爬天都峰 2 的故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1. 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1 写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 2. 把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明白。 3. 试着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件事。 1. 能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事情叙述清楚的。 习作例文·习作 2 《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和“生活万花筒” 2. 能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写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能够自己修改习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麻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无可奈何、扎煞、掩护”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3、抓住重点词句,能够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4、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2、感悟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感悟“母爱”的力量。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能够找出文中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1、字词教学教学策略:
本课的生字较多且较为难读,对于平、翘舌音,要多做强调。在书写方面,要指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描红时提示学生多加注意。 2、阅读教学
通过品析词句,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相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3、情感态度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体感知文章,再逐一品析重点词、句、段,在阅读和品析中感受老麻雀对幼鸟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感恩生活中的爱。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认读生字、词语,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词,不懂的地方作标注。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嗅、奈”等6个生字,会写“嗅、呆”等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无可奈何、掩护”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麻雀的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你们知道哪些与麻雀有关的成语或俗语呢? 预设:鸦雀无声;门可罗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出示猎狗的图片)那么关于狗的成语或俗语大家又知道哪些? 预设: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画虎不成反类犬。 3、对比麻雀与狗,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预设:麻雀小而弱,猎狗大而强。
4、那么当这两者相遇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整体感知猎狗与麻雀的差别,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圈画出不懂的生字词,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语。
2、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 课件出示:
嗅 奈 拯 嘶 哑 庞
注意“拯”是翘舌音,“嘶”是平舌音。
3、出示本课“我会写”中的生字,指导记忆、书写。 课件出示:
嗅 呆 奈 巢 齿 躯 掩 护 幼 搏 庞 量 愣 (1)让学生观察生字,找出适合自己记忆的方法。
(2)区分形近字:“躯”与“驱”,“搏”与“博”。可以从偏旁入手,“躯”与身体相关,所以是身字旁,“搏”是用手搏斗,所以是提手旁。
(3)指导书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
教师着重指导:“嗅”,注意右部下面有一点;“齿”上宽下窄;“幼”字的偏旁不是“纟”,而是“幺”。
4、出示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摇撼:摇动。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庞大:(形体、组织或数量等)很大。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根据课件提示,概括课文内容。(先出示填空,学生完成填空后再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在打猎回来的路上,亲眼看到猎狗想吃掉小麻雀,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 三、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看一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描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预设:课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第4、5自然段描述了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 2、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出各部分的大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归纳。
第一部分(1~3自然段):“我”打猎归来途中,看到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分清主次内容的方法进行归纳。)
第二部分(4~5自然段):老麻雀在庞然大物——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教师可教给学生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
第三部分(6~7自然段):小麻雀得救了,“我”带走了猎狗。(用合并自然段段意的方法进行归纳。)
设计意图:
教师适时归纳分段常用的方法,一方面划分段落层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分段的段意理解段中的关键词句,明确文章中心。 四、总结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却蕴含着一种浓浓的情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情感吗?(母爱)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也认识了更多的生字,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这个故事写清楚的。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2、重点学习第4、5自然段,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回忆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2、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防止学习断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温故而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弄清这一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了解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开始。
2、学生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麻雀?在书中画出描写小麻雀动作、外形的句子。
课件出示:
我顺着树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反复读一读这些句子,对“呆呆地”和“无可奈何”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两个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从描写小麻雀动作和外形的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预设:“呆呆地”说明小麻雀吓傻了,“无可奈何”说明了小麻雀没有任何办法。从小麻雀的动作、外形中,可以看出小麻雀从鸟巢掉落到地上时的孤独和无助。
设计意图: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多读几遍,反复咀嚼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适时给予指引,使得学生读起来有明确的方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3、小结第一部分的学习,过渡到第二部分。
猎狗发现了这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