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谈《论语》中的“孝”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5 16:00:4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论语》中的“孝”

摘要:孝,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一、《论语》中相关“孝”的记载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0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22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11·4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能够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二、什么是孝?

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德。但我在字典里查了一下,什么是孝?《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③保育。《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当我学了《论语》导读 这门课后,经过老师的精心讲解,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后,我发现孝的范围很广,很泛,或许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某种行动早已表现出来,我们不会想起,因为这已经是一件我们都很熟悉,也是我们常做的事。

我们来看《论语 》里,孔子及他的弟子又是怎样理解孝的?他们的言语及行动又是如何影响后人的?

《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但仅是奉养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但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

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水准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三、怎样为孝?

在古代,孔子是这样理解的,他对孝有四种概括: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让父母无忧。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源。《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瑚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亲回答说:“思而啮指。”孔子评价道:“曾参之孝,精感万里。”这从侧面说明了无论儿女走到哪里,父母就牵挂到哪里。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所以父母在,人们不能到处跑,即使不得已也要说明去向,尽量减少父母 的担忧。孔子还说:“父母 唯其疾之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子女要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让父母得以慰籍和荣耀,这是孝的最终归宿。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善待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如果子女的孝在于养活父母,那么与养活狗马无区别。所以孔子说:“意者身不敬!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日:农与缪与,不女聊。’这要求我们对待父母不但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不能只满足给其吃穿。孔子还要求人们做地道的孝子,“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即所谓:“生事受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孔子不愧是圣人,他不但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还教导人们怎样对待活着的父母和死去的父母。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了解、协助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们要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年高而高兴,为父母 日近大去之日而悲伤。我们不但要了解父母,而且要为父母出谋划策,协助父母。他

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能够不争于父,臣不能够不争于君。”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一味的顺从父母,当父母有错时,做子女的应尽力劝谏,即使父母不接受,也不要对父母大吼大叫。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对待丧事。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即说,生前要礼待父母,父母死后要按礼的规矩安葬父母。还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傣,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即说父母死了,我们要痛苦,要悲伤,吃好穿好也高兴不起来,悲痛无以言表。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像孔子所说的一样,生活的游戏规则里,我们一样要孝敬父母,善待父母,在我们有水平时,我们在尽我们的力量去协助父母,让他们愉快、轻松地度过晚年。

四、当代社会应该怎样为孝?

在古代,人们有着许很多多的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对父母很尊敬,很孝顺。而现在的人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很多的年轻人敬老意识淡漠,行孝意识的缺失,随着老年本位的逐渐淡出,很多年轻人的敬老意识日趋淡漠。尊老行孝的意识已渐趋微弱,对长辈的行为、观点不够尊重和理解。更不懂照顾父母,行孝行为的缺失。不过很多年轻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却不知回报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没有为父母考虑过,缺乏反哺意识。

还有就是不尊重父母,行孝理念的缺失。被父母呵护大的年轻人,即使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仅仅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他们很少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也体现了年轻人行孝责任的缺失。如一些学生在学校不努力学习,注重玩乐享受,自尊心极强,存有着攀比心理,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

很多时候年轻人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行孝情感的缺失。一些年轻人自从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就有一种从父母长辈的紧箍咒下解脱出来的轻松、畅快感。往往到没钱时才想起父母,打电话回家就是要钱,很少问及、关心父母。很多学生也很少和父母实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

在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我们出现的问题太大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更是我们的一种义务。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古老的智慧,有着庞大的胸怀,作为华夏儿女的子孙,我们又怎么能失去这种智慧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逐步地发现我们的父母老了,我们还时常让他们的生气,担心,真是自己的愚昧与无知,可我们的父母还是一样的包容我们,理解我们,我们也更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应该改变别人对我们不好的看法,我们就得用行动来证明这个切。

百善孝为先。我们该担起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从现在做起,哪怕是打个电话给父母,轻声的问候:“爸爸、妈妈,你们最近过得怎样,身体还好吗?”他们也会觉得欣慰,觉得开心,当我们回家时,多帮他们做点家务活,让他们休息一下,这也会是他们觉得最幸福的事。

其实,很多时候,孝不是那么的高深,那么的高不可测,很多时候就是一句

话,一个拥抱,一点小行动,在父母眼中,也会是他们的幸福,同时是对我们的放心。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管现在的我们有多大,我们的心里都得种上一棵孝的种子,让它在阳光下萌发,回报我们的父母,让他们不再担心我们。

孝很简单,人人都能做,仅仅我们是否愿意,真诚。 孝很淳朴,人人都能做,仅仅我们是否醒悟,明白。

搜索更多关于: 谈《论语》中的“孝” 的文档
谈《论语》中的“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4ili6phqe9d31q9p63i6j6mw9sjhs00dq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