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中应用效果分析
邵小东
【摘 要】[摘要] 目的研究对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内瘘维护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影响。方法将该院于2016年1—9月间收治78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39例与干预组39例,护士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一般内瘘护理模式,为干预组患者提供PDCA循环管理模式,评估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20.51%,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5.13%,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护士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动静脉内瘘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7(014)015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血液透;内瘘;并发症
血液透析是临床针对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急性药物中毒等患者主要治疗方式,患者需建立血管通路完成透析治疗,临床首选动静脉内瘘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优势包括创伤小、安全性高,但血液透析治疗过程较长,患者需反复进行内瘘穿刺,导致并发症出现可能性较大;常见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局部皮肤血肿、失功、感染等,影响患者治疗效果,而如何通过护理措施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维护动静脉内瘘寿命是临床护士及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1-2]。该文研究对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内瘘维护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于2016年1—9月间收治78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39例与干预组39例,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24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41~69岁间,平均为(50.8±3.5)岁,透析时间为1~3年间,平均为(1.9±0.3)年;干预组包括男性患者23例、女性16例,年龄在42~70岁间,平均为(51.2±3.4)岁,透析时间在2~4年间,平均为(2.2±0.1)年。两组患者疾病基本资料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纳入标准[3]: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血管通路均为动静脉内瘘;患者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患者每周均需接受>2次以上透析治疗;患者精神正常,沟通能力良好;该次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取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需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排除肝病患者;排除中途放弃治疗患者。 1.2 护理方法
护士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一般透析护理流程,包括护士为治疗前患者积极评估,观察其内瘘情况,记录患者基础体征变化,坚持无菌操作原则,连接血液透析机治疗,透析期间护士注重观察患者身心表现,护士与患者保持沟通,维护科室环境,嘱咐患者家庭护理要点,强调饮食注意事项,做好出院指导。 护士为干预组患者提供PDCA循环管理干预措施,包括:(1)首先护士长应在科室成立循环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治医师2例、责任护士4例,护士长带领小组成员共同学习PDCA循环管理模式概念,掌握具体实施过程,护士长要求所有小组成员均需掌握动静脉瘘护理知识、常见并发症等。(2)计划:首先
护士根据过往科室发生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情况,确定护理目标:延长动静脉内瘘寿命,降低并发症发生,护士寻找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护理工作经验,制定护理流程,小组成员共同开会讨论,明确动静脉内瘘标准护理流程。(3)实施:①护士长合理安排科室新进护士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动静脉内瘘穿刺、维护及常见并发症知识,在科室实施责任护理制度,每个小组护士负责2~6例患者,做到8 h在岗,24 h连续护理模式。护士注重为家属及患者提供健康宣教,要求其掌握家庭动静脉内瘘维护知识,提高患者自我病情观察及护理能力,发放知识宣传手册[4]。②护士每次透析前为患者提供内瘘穿刺时,需评估皮肤表现,选择适宜穿刺部位,透析期间护士应积极巡视,监测患者各个体征指标变化,透析结束后护士应做好止血包扎工作,适宜无菌敷料及弹力绷带固定,保持松紧度适宜,常规压迫15~20 min后放松,后每隔5 min放松一次,直至无血液渗出为宜。(4)检查: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工作质量,护士在每次透析结束后均需检查患者内瘘使用及皮肤表现,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5)处理:及时针对已经发生及未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现状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评估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20.51%,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5.13%,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3 讨论
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护士应为血液透析患者做好动静脉内瘘并发症预防工作,注重观察患者血流量、透析管路中血液颜色、及时监测瘘口周围脉搏情况,观察内瘘外侧皮肤表现,早期发现内瘘闭塞征象,积极处理。护士监测患者血液粘稠度,及时调整抗凝剂药量,防止出血。护士长以降低并发症作为护理目标,制定计划并实施,检查: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护理工作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护士长每月召集小组成员开会,共同探讨日常护理工作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调整护理方案。处理:护士总结问题发生原因,根据并发症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不断完善科室工作流程,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及处理等环节干预,不断循环,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发生率[5]。
综上所述,护士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动静脉内瘘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宋爱萍.分阶段匹配护理干预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8):22-24.
[2]刘勤.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阻塞原因分析及TDP干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178-180.
[3]张玉香.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5):35-36.
[4]苟颖,魏东,廖婷,等.PDCA循环管理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价值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4):440-443.
[5]张晓梅.PDCA循环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
用医药,2016,11(25):257-2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