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
名词解释
1、innate immune response 2、免疫球蛋白 3、抗原决定簇
4.Dendritic cells, DC 5、造血干细胞 6、ADCC作用 7、Arthus反应
8、Immune tolerance 9、淋巴细胞再循环 问答题
1、何为基因工程抗体?目前国内外在基因工程抗体研究中有哪些主要进展?
2、什么是MHC多态性?1.简述HLA-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及其各区的组成和功能 3、补体活化的途径,试比较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 4、 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5、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6、举例说明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及其发病原理 7、 IgH的V(D)J基因重组过程 8、 V(D)J重组与疾病
9、.简述免疫应答感应阶段,CD4+TH细胞活化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产生过程 10、试述新生儿溶血的反应机制
11、试述干扰素的分类及其生物学作用特点。主要可以治疗哪些传染性疾病?简述干扰素检
测的方法和原理。
11. 试述Th1与Th2细胞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免疫球蛋白 2.细胞因子 3.抗原决定簇 4.造血干细胞 5.Arthus反应 6.血胎屏障
六、问答题:
1.简述免疫应答感应阶段,CD4+TH细胞活化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产生过程。 2.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抗体产生规律。 3.简述细胞因子的分泌特点和作用特点? 七、论述题
1.简述HLA-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及其各区的组成和功能(可图示加以说明) 2.试比较两条补体激活途径的主要异同点(可列表加以说明)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抗体: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1、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52、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位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产物能提呈抗原,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53、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决定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表位。 54、细胞因子: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
55、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56、ADCC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与靶抗原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Mφ、单核细胞的Fcγ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释放,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57、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58、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59、协同刺激信号:是T细胞和B细胞活化需要的第二活化信号,通过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或B细胞表面相应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 四、 简答题
56、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1) 激肽样作用:C2a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2) 过敏毒素作用:C3a、C4a、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3) 趋化作用:C3a、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57、TD-Ag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是
(1) 既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也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2) 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也可产生其他类别抗体; (3) 可产生免疫记忆,能引起再次应答。 58、.免疫: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 生理反应。免疫对机体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当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机体能识别“自己”或“非己”,并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排除非己的抗原性异物,对自身物质不发生免疫应答而形成免疫耐受。主要发挥如下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机体防御外来病原生物的抗感染免
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分强烈可引起超敏反应,或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2)免疫稳定:或称免疫自身稳定,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反应,处于自身耐受状态。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3)免疫监视:体内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总有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突变,这种突变的或异常的有害细胞可能成为肿瘤,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识别并清除这些有害细胞。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59、IgG的血清含量最高,是唯一能主动穿过胎盘的Ig,对防止新生儿感染具有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作用。可分为4个亚类,即IgG1、IgG2、IgG3、IgG4。IgG1、IgG2、IgG3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是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及免疫调节作用。治疗用的丙种球蛋白常以成人正常血清或胎盘血制成,其主要成分为IgG。 五、 问答题 61、(1)新生儿溶血的反应机制是:发生于Rh-孕妇所怀的Rh+胎儿。当第一胎分娩时,若胎盘剥离出血,胎儿Rh+细胞进入母体,可刺激母体产生Rh抗体(为IgG)。当母体怀第二胎,胎儿又是Rh+时,则抗Rh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新生儿红细胞溶解。
(2)预防方法:初次分娩后,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抗Rh抗体,可有效预防再次妊娠时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