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水文循环的生物圈(BAHC)
绪论
? 1、水文学的内涵1.定义:水文学是研究地
? 5.过渡带或交错带的水文问题 ? 6.雨水资源化 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 2.研究对象:水 体 ? 3.研究核心:水循环 ? 4.研究重点:水资源
? 2、水文学发展简介(特点、代表成果)1.
水文现象定性描述阶段:
时间:远古~14世纪末
特点:水文观测、定性描述及经验积累
? 2.水文科学体系形成阶段: 时间:15世纪~19世纪末
特点:定量表达、水文理论逐渐形成
? 3.应用水文学兴起阶段: 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特点:水文观测理论体系成熟、应用水文学快速发展
? 4.现代水文学阶段: 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
特点:引进新技术、重点研究水资源
? 3、水文学的研究方向;地理学、地球物理
学、工程学.我国地理部门水文研究的三个时期: ①起步阶段②迅速发展阶段
③普遍开展阶段
? 4、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实测资料基础 水文调查、水文观测、水文实验等
? 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地理综合法
? 5、地理水文学的研究前景1.水资源主题 ? 2.全球变化与地理水文
? 3.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GEWEX)
第一章
1、水的热学性质水的热学性质(热容量和潜热 2、海水的温度 收入:来自太阳和天空的短波辐射 来自大气的长波辐射 洋流带来的热量 支出:海面辐射放出的热量海水蒸发时所消耗的热量 洋流带走的热量
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总趋势: 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 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 在寒暖流交汇处等温线特别密集,水温水平梯度很大;
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而水温的水平梯度则冬季大于夏季。
三大洋表面年平均水温的分布特点是: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 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日变化
1.变化总体上小;2.日变化随纬度增加减小;近海区水温日变化大于远海区;3最低与最高水温各地出现的时间有差异;4.日变深度一般可达10~20米,最高可过60~70米。 (2)年变化
1.从赤道和热带海区向中纬海区增大,然后向高纬海区减小;2.在同一热量带,大洋西侧较东侧变幅大,靠近海岸地区更大;3.南北两半球相比,北半球各纬度带的年较差大于南半球;4.水温年变深度,一般可达100~150 米,最大深度可达500米左右
影响河水水温的因素
1.太阳辐射2.气温3.补给来源 1、影响因素
界面蒸发 大气辐射 垂直紊流对流热交换 太阳辐射 2、水温的分布 (1)水平分布:
(2)垂直变化:水温垂直分布梯度 3、水温的时间变化
(1)日变化:以表层最明显 (2)年变化:年较差比气温差小
3、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海水密度的分布
大洋表面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等密度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结构稳定,密度向下递增 (突变层)
4、水色与透明度(一)水色 影响水色的因素: 水色的测定: (二)透明度
影响透明度的因素: 透明度的测定:
世界大洋中透明度最高的海:马尾藻海 (三)水色与透明度的关系 :
5、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的总趋势 水平规律:海洋
表层水温自赤道向南极逐渐降低。(另: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高于大洋东岸,中高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低于大洋东岸)
垂直规律:从海面向下,水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到一定深度后,水温随着深度的下降就不再有明显的变化了。
6、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总趋势并分析其原因从亚热
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并形成马鞍形曲线,赤道附近盐度较低,南北纬200附近的盐度最高,然后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南半球盐度分布的地带性较北半球明显。中低纬度的大洋西
岸盐度较大洋东岸大。南北大西洋最高盐度中心的盐度均达3.72%;南北太平洋最高盐度中心在盐度分别大于3.65%和3.55%;印度洋最高盐度中心区的盐度大于3.6%。形成上述盐度分布规律的原因,主要决定于气候,即决定蒸发与降水之差(E—P)随纬度的变化(如图)。其次决定于洋流性质,在寒暖流交汇区,盐度梯度最大。在大陆沿岸海区,因河流的淡水注入使盐度降低。在高纬度区,结冰和融冰也能影响盐度。
7、水资源的涵义1.广义水资源 2.狭义水资源
8、水资源的特性:1.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双重性2.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有限性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4.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代替性 5.利与害的两重性6.供需的矛盾
9、世界水资源 全球水资源大危机:
1.发展中国家传染病中的90%与受污染的水有关2.严重威胁人类的粮食安全3.造成大批的“生态难民”4.争夺水资源继续成为许多国际冲突的焦点
10、我国水资源条件不同的5个地带的地区分布
11、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规律
12、我国水资源的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 3、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4、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破坏严重5、地下水超采 6、水体污染严重
第二章
1、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
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机理:,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5.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并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3、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4、水量平衡方程
水量平衡基本表达式:I – Q = ds/dt 对于陆地上任一垂直柱体,以地表作为柱体的上界,以地面下某深度处的平面为下界,则可在上述水量平衡基本表达式的基础上,列出如下方程式: 通用水量平衡方程式:
(P + R表 + R地下)-(E + R′表+R′地下 + q)= Δs
(一)海洋水量平衡方程式 P海 + R - E海 = Δs海 P海 + R - E海 = 0 (二)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1、外流区水量平衡方程式: P外 - E外 - R地表 - R地下 = △s外 2、内流区水量平衡方程式: P内 - E内 = 0
3、陆地水量平衡方程式: (P外 + P内) -(E外 + E内)= R
5、对比分析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各自
的物理机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
水量变化规律:总水量保持平衡,时空分布不均匀 6、我国水汽输送的基本特点:(一)全国水汽净输入为正值
(二)水量输送的季风特征
1、冬季:大陆广大地区盛行西北气流;南海气流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孟加拉湾气流控制华南沿海地区。
2、夏季:西北气流退居黄河以北;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夏季风所控制,南海气流深入华北平原地区;孟加拉湾气流深入云贵高原地区。
(三)我国大陆水汽输送边界
1、水汽入口:南北边界,尤以南边界为主; 2、水汽出口:东西边界,尤以东边界为主。 7、可能最大降水:是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在中国又称可能最大暴雨(PMS)。估算方法:暴雨放大法。
8、下渗水的垂向分布及特征:下渗指水从地表渗入土壤和地下的运动过程
下渗水的垂直分布:1、饱和带: 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2、过渡带: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急剧减少 3、水分传递带:土壤含水量沿垂线均匀分布 4、湿润带:水量随深度迅速递减至末端的湿润锋面
影响下渗的因素:1、土壤特性土壤的透水性能、土壤的前期含水量2、降水特性降水强度小于下渗强度,则降水全部渗入土壤 3、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牧场比裸土下渗量大,坡度大则下渗量小4、人类活动有目的地控制下渗
9、河川径流的完整形成过程(蓄渗、产流、汇流)
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根据形成过程及径流途径不同,河川径流由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壤中流三种径流组成。
特点: ①流域内蓄满时间不同,坡地汇流有先后;②坡面漫流的面积逐渐增大,形成全流域漫流; ③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位明显上涨。
(2)河网汇流: 最高水位、最大流速、最大流
第三章
1、流域产汇流理论(特别是产流机制): 水在沿土层的垂向运行中,“供水与下渗”矛盾在一定介质条件下的发展过程,称为流域产流过程。 量、洪水出现在此阶段 2、河流的水情要素
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的高程,称为水位。 水位基面:绝对基面:以某河口平均海平面为零方式:(1)超渗产流(2)饱和产流(3)超渗与饱和交替产流 流域产流过程
3、产流机制:1.超渗地面径流2.壤中径流3.地下径流4.饱和地面径流 流域产汇流理论:(1)超渗地面径流
产流界面:包气带上界面 必要条件:有供水源(降水) 充分条件:降水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2)壤中径流
产流界面:临时饱和水带 必要条件:上层有下渗水
充分条件:上层供水强度大于下层下渗能力
(3)地下径流
产流界面:包气带下界面
必要条件:包气带较薄、地下水位较高 充分条件:包气带下缘形成临时饱和带 (4)饱和地面径流
产流界面:弱透水层上界面 必要条件:持续供水
充分条件:降水量大于上层的饱和蓄水量
流域汇流过程
1、概念: 流域上各处产生的各种径流,经坡地带溪沟、河系,直到流域出口的过程,称为流域汇流过程。2、方式:1.坡地汇流 2.河网汇流
坡地汇流:包括坡面漫流、壤中流、地下水汇流。
点。 测站基面:以某测站最枯水位以下0.5—1米为基准面。 (二)流速
河流中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的移动距离,即流速。 流速特征:1.流速分布不均匀;2.同一河段,水量大,流速大;3. 水量一定,落差大,流速大。 流量: 同一河流,流量和水位常呈正相关 河水因温度变化而出现的结冰、封冻和解冻的现象,称为冰情。
大量降水或积雪融水在短时间内汇入河槽,形成特大的径流,称为洪水。
常见类型:山洪、泥石流、溃坝洪水、凌汛、高潮洪水。
河流断面上较小流量的总称,为枯水。 枯水经历的时间为枯水期。
3、径流向海的汇集效应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泥沙运动的形式:
1、悬移质泥沙: 完全脱离河底运动。
2、跃移质泥沙
未完全脱离河底,呈跳跃式运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