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习迁移理论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希 戴航 万佩真 叶浩 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35期
摘 要:简要介绍了学习迁移理论,研究了学习迁移理论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三类在《编译原理》教学中运用学习迁移方法。
关键词:学习迁移;编译原理;教学
作者简介:李希,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戴航,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万佩真,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叶浩,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55-02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对学习迁移的研究是对所有综合性认知理论的一个严格的,也是必要的经验。
早期的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1903年通过训练大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的实验提出了共同要素学说,他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内容上有共同的元素存在迁移才会发生,反之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迁移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该学说只能解释机械的具体的特殊迁移。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提出了经典类化学说。他把学习者对于前后不同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根据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指明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要导向学习者对基本的核心概念进行抽像和概括整理, 使之为后继的学习迁移做充分且必要的准备。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与安德森根据其知识分类的观点,将迁移分为四种类型: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这种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知识学习中的迁移类型,是当今影响较大的一种迁移分类方法。我国关于迁移研究的实质性进展, 见于冯忠良 “结构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