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二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22:11: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鹤壁淇滨高中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

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70分)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都是自然灾害 B.自然变异现象都是自然灾害

C.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D.目前,人类遇到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 2.下列现象能演化为自然灾害的是

( ) ( )

A.南极洲发生强度很大的雪崩 B.煤矿矿井发生塌顶事件 C.川藏公路上出现山崩 D.火车出轨造成多人死亡

3.当地时间2012年1月5日,意大利卡塔尼亚埃特纳火山喷发出一团火山灰。埃特纳

火山所处的孕灾环境主要是

(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4.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日本面积不大,自然灾害频发;巴西面积很大,自然灾害较少发生;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B.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都可以减轻 C.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就是灾害之间的联系 D.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5.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

的区域。反映出自然灾害的哪一种特征

A.广泛性 B.区域性 C.频繁性 D.不可避免性 6.下列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的是

( ) ( )

A.滑坡—台风—雷暴 B.火山爆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 C.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海啸 D.地震—山崩—泥石流

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60年 代至70年代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只有4次,到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明显增加。据此完成7~8题。

7.材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

A.空间上的规律性 B.周期性 C.更替性 D.危害的严重性 8.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因素是

( )

A.植被覆盖率B.地形地势特征C.夏季风势力的强弱D.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9.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

A.滑坡、泥石流 B.海啸、地面塌陷C.台风、火山爆发 D.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10.下列关于自然灾害区域性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

1

A.非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大洲B.非洲北部的干旱灾害比南部地区严重 C.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D.日本和澳大利亚因地处板块边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都比较高 11.关于干旱灾害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东部地区的春旱、伏旱都是因为长时间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各种干旱灾害的出现,都是冷、暖锋过境后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C.西亚、北非沙漠出现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和寒流的影响 D.世界干旱灾害日益严重,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关 12.关于风暴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由大气运动引起,属于气象灾害

B.按引起的原因可分为热带风暴潮、温带风暴潮和寒带风暴潮三种类型 C.海啸是威力最大的一种风暴潮

D.是一种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13.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 )

( )

A.京广线、京九线 B.石太线、石德线C.成昆线、宝成线D.包兰线、兰新线 14.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安全 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泥石流一般是突然爆发的 B.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峻的地方 C.泥石流持续时间较长 D.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多雨地方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遭开垦,造成了一次“黑风暴”,刮走了三亿吨尘土。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中央大草原被开垦种粮后,发生了一场大风暴,遭风蚀的耕地达几亿公顷。据此回答16~17题。

16.产生两场大风暴恶果的根本原因是

( )

A.气候干燥 B.风力太大 C.土壤疏松 D.不合理垦殖 17.对上述事件的最佳治理方式应该是

( )

A.人工降雨 B.植树造林 C.退耕还草 D.扩大耕地

18.不考虑岩性影响,在①②③④四处修建越岭的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应该是

A.①② B.①③

2

( )

C.②③ D.③④ 读图,完成9~11题。

19.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繁 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

20.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 )

( )

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C.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影响 21.台风和寒潮带来的共同灾害是

( )

A.暴雨 B.狂风 C.雨雪 D.强烈降温 22.对我国干旱季节分区的正确认识是

( )

A.东北地区以夏秋连旱为主 B.华北地区为全年干旱区 C.江淮地区以夏秋连旱为主 D.西南地区为四季无旱区 23.下列关于我国干旱灾害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

A.出现次数多 B.持续时间长C.影响范围广 D.南方成灾率高于北方 24.关于影响我国干旱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正确的是

A.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干旱的发生 B.耕地复种指数增加会加大干旱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C.人口数量是用水量增加的惟一因素 D.为减少干旱发生,应减少工业生产

寒潮具有气温下降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雨雪范围大等特点。据此回答5~7题。 25.关于寒潮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 ( ) ( )

A.强冷空气南侵 B.冷锋南下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26.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 27.寒潮若在春秋季暴发,给华北地区造成的天气有

①大风降温天气 ②扬沙、沙暴天气 ③暴雨洪涝天气 ④干旱天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8.我国很少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

( ) ( ) ( )

①青藏高原 ②滇南谷地 ③海南岛 ④塔里木盆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是台风从东南向西北经过珠江三角洲某地时的风速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9~30题。

3

29.在19时风速突然降低是因为( )

A.台风减弱B.台风中心经过 C.台风消失D.台风停滞不前

30.在台风逐步接近该地过程中,风向最可能是( )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31.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是

A.暴雨洪水 B.融雪洪水 C.冰凌洪水 D.其他洪水 32.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受寒潮影响较小的是

A.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B.西藏、云南、广东、海南、台湾 C.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D.宁夏、新疆、河南、浙江、湖北

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1951~1988年旱灾频次等值线图(单位:次)”,读图回答33~35题。

( ) ( )

33.图中等值线M的值可能为

( )

A.20、30 B.20、25 C.25、30 D.30、35 34.我国旱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

A.年降水总量少的地区 B.河流径流量小的地区 C.年平均气温高的地区

D.降水变率大的地区

( )

35.图中①地的旱灾多发生在7~8月,其主要原因是

A.河流径流量小 B.受高气压控制C.地下水位下降 D.工业用水量增大

4

高二地理答案

1.C 2.C 3.A 4.C 5.B 6.D 7.B 8.C 9.A 10.C 11.D 12.D 13.C 14.B 15.C 16.D 17.C 18.B 19.C 20.A21B 22.C 23.D 24.B 25.A 26.A 27.A 28.A 29.B 30.A31.A 32.B 33.C 34.D 35.B

36.(1)区域性、周期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

(2)由大气圈的自然变异活动引起的气象灾害 冷锋

(3)不属于。因为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低温冰冻天气不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构成危害。

37.(1)气象类灾害、地质类灾害。 气象类灾害

(2)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发生地震的几率较小; 地形起伏小,干旱面积广,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较少。

(3)非洲气候干热,特别适宜于生物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非洲经济欠发达,控制作物病虫害的能力弱。

38.(1)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沿海多,内陆少,东南向西北减弱(4分)

(2)东南沿海地区,靠近台风发源地,受台风影响大;加上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工农业发达,

财产密度大,所以受灾严重。(4分)

(3)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摧毁房屋建筑,破坏农田,引起人员伤亡; 但台风也为东部地区带来大量降水,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缓解了伏旱。(4分)

5

搜索更多关于: 高二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的文档
高二地理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56xp1u6zd6rgfk15sw18xzko02xoc00fzb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