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学生逃课心理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3:58: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大学生逃课的心理原因以及对策初探

刘晨阳 新闻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

摘要: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几乎每个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但逃课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本文就大学生逃课的心理从过去积压的心理问题,现在产生的心理变化和面对未来的心理状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促进学生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原因;对策

高校中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逃课非常普遍,不仅身体逃课现象普遍,心理逃课现象也相当严重。调查发现,大一的学生93.1%不逃课;大三、大四的学生逃课比较严重,仅有82.4%的学生不逃课;大四不逃课的只有74.3%。调查显示,一学期几乎不逃课的同学占69.3%,逃课6 节以上的占5.8%,其余的偶尔逃课。一些公共基础课和公选课,逃课的人最多,文史哲类逃课率高于理工类。觉得逃课无所谓的学生高达27.4%,感到内疚的近39.45%,还有3.98%感觉很潇洒。54.44%的学生认为大部分逃课对自己没有影响,还有14.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逃课都是值得的。那么大学生究竟因何选择逃课就值得研究。

一、 大学生选择逃课的原因分析

(一) 过去积压的心理问题 1. 多年积压的厌学情绪的爆发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情绪活动。情绪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刺激物的认知等复杂成分。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如果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产生肯定性质的情绪体验,如喜爱、愉快、满意、振奋等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产生否定性质的体验,如忧虑、悲伤、惊恐、愤怒、痛苦等消极的情绪。

很多学生无法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学生们都知道由厌学对情绪主宰自己的学习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极力对压抑、控制,造成没有表达对压力。长期的伪装和压抑使尚未得到表达的压力增大。但是没有表现的厌学情绪,并不是没有厌学情绪,积压的厌学情绪有待爆发。多年以来为了目标动机或别的种种原因而压抑控制下的厌学情绪,在考上大学这一目标实现之时爆发出来,突出表现就是逃课。 2. 多年的超负荷学习产生的无力感

大部分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有了超负荷的学习任务。虽然国家在不断地提倡减负教育,

1

但为了一个好的成绩老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会给学习附加很多不必要的重量。在负担压力很重的情况下学习多年,学生到了大学这个时候会产生学习能量耗竭之感。也就是学生常说的“学不动了”或者“学累了”。大学上学习的无力感,就是大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想法但是力不从心很难突破。

无力感是沮丧地表现。这么高负荷的学习任务,大学生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无法完成,尤其是报考的大学不理想时更令大学生沮丧。有的会自贬自怜以及对别人怜悯而产生沮丧。有的是因为经常达不到学习目标,如今又有高考不理想这一事件的刺激,上了大学以后也面对不来大学的新的学习模式,就会自己看轻自己贬低自己或者可怜自己,认定自己不如别人。也有的大学生看到和自己境遇一样的同学时,会对别人产生怜悯心。看到别人也同样解决不了自己解决的问题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这些都是沮丧地来源,产生无力感的原由。

(二) 现在产生的心理变化 1. 对现状不满的心理

第一,学校和专业都是大学生被动选择的,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怀有抵触心理。 很多大学生对学校和专业都不是由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因为老师家长的干扰,或者成绩的限制被迫选择,心理上不接受现状,因此行为上是逃课的表现。

第二,学校和专业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但经过一段学习发现所学专业并不合适自己。 大学生选择专业志愿时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只有在进校以后才真正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从而也就自然地出现了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不足、对专业学习的困难性预计不足,从而出现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情绪低落。

第三,对学校考核制度的不满。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即使不上课考试前背背书本也可以及格甚至考的很好,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浪费时间的上课?” 现在很多课程考试是考笔记和书本上的内容,所考知识以记忆为主,这无形中使逃课的学生在考前投机取巧得以过关。大学生对现有的考试制度不满,认为无法公平的在分数上体现学习成果,上课与否更加与成绩无关。

2. 对大学生活多样化的期待心理 第一,期待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大学生期待多元化的学习,很难满足于学校给本专业提供的课程,相比之下更愿意去逃课参加别的专业有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及考取各种证件培训课程,或者在图书馆看有意思的书。

第二,期待更多采的课余生活。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就不应该还把自己的大部分经历用在学习上了,他们希望多学一些非专业的非书本的生活的知识。比如发展一些热爱生活的业余爱好,去学校的各种社团里

2

交朋友扩人脉。也有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谈一场恋爱比天天上课来的更有价值。

第三,期待更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近几年来,应试教育显露出种种弊端,从而使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大学生普遍重视提高自身素质,但是应该如何有效地达到这一点,一些大学生的理解却存在偏差。固然,在素质教育中,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最终目的,但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是根本前提,毕竟大学的学习不同于学徒。有些学生割裂了上述联系,不重视理论知识积累,甚至把学习理论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立起来,对听课抱抵触情绪。有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学校和社会(也包括同学、老乡等)组织的各种活动来锻炼自己,有的则乐于通过打工,及早了解和适应社会,并在经济上自立,当这些活动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的时候,则宁愿逃课。

(三) 面对未来的心理状态 1. 面对未来没有理想和方向

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自觉不自觉地会把考上大学当作理想,多年的理想实现了,人生却突然没了方向,不知道自己当下该做什么。当生活没有了理想和方向,就会产生如下情况:

第一,松懈心理。松懈心理是指一个人由情绪紧张到放松的心理状态。精神上松懈了,行为上就会产生逃课的现象。也有的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三过来,到了大学就产生了歇脚的心理。

第二,从众心理。没有了人生的理想和方向也会从中心理。心中没有理想和方向也就没有一套自己的衡量标准,看到别的大学生逃课也没有什么后果而且大家都逃课就会盲目的从众。

第三,懒惰心理。没有理想和方向时的大学生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劲头。能不努力就不努力,能不付出就不付出。庸庸碌碌就是应为没有理想支撑,没有生活的方向来归拢行为使行为产生力量。

第四,依赖心理。一些大学生对家庭环境长期以来产生的依赖感很强烈,一旦脱离了家庭环境就没有了方向,没有自己的理想。还有的大学生对家庭条件很好,只要毕业了家里就可以给安排工作。有父母做靠山的心理,不用自己努力的思想,也没有自己的理想使得他们不重视学习。

2. 面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坚定 第一,对自己没有信心。

上了大学以后,学习内容和高中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上不适应,一次俩次的听不懂课就产生了永远听不懂的想法。认为反正去上课也听不懂,也就不再去上这门难懂的课了。

第二,对学习不够坚定。

“成绩好”与“就业难”存在反差。1999 年以前,大学生毕业由国家分配,就业有保障,

3

特别是分配与成绩挂钩,对激发学习积极性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以后,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由于市场按专业需求配置人力资源,结果导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成绩欠佳仍可以找到理想工作,“冷门”专业的即便成绩优良,也难以在就业时如愿以偿。许多大学生认为“成绩好不好与就业关系不大。专业好,即使逃几次课也没关系,否则多听课也解决不了问题。对学习好能带来好的未来没有信心或者信心不够坚定,是大学生逃课的又一原因。

二、 针对大学生选择逃课的心理原因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初探

(一) 化解大学生过去积压的心理问题 1. 正视学习

过去的学习经历,会让大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是件苦差事的看法,扭曲了自己应有的正确的观点,变得固执。这使大学生不能以坦率诚实的态度来找到自己真实的对学习的态度情感。

大学生应当正视学习,老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学习。让大学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而不要把学习妖魔化。不要让过去不良的情绪体验一直覆盖在自己心上,影响自己对学习的客观理解和判断,干扰了自己对学习的自然感受。学生应当学会把过去的不良情绪体验放开,用平常心从新体会学习带给自己的感受。老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大学生正视学习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同时反省自己对学生的教育是否是在强化这种积压的心理问题。只有摆脱了过去的负面影响,摆脱了过去产生的对学习的偏见才能正确地处理好当前的学习事务。 2. 正视自己

过去的学习经历,会让大学生产生疲累之感,经过了不满意的高考,很多大学生一旦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再经受一些挫折就会产生沮丧表现为无力感。

大学生应当正视自己,老师和家长应当帮助学生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身上解决问题的潜力。认识到自己可以改变很多事。找出真正沮丧的原因,解除非理性的念头,将自我贬抑改成自我充实。对别人怜悯也并无实际益处,不如给予有效帮助。假定面对困难,自己真的力不能及,大学生应当懂得诉诸别人。自己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不要苛求自己,让给合理的人去做。对自己要求过高造成的无力感应当学会适可而止。日有寸进,不必强求,就不会产生无力感。

(二) 正确认识现状接受现状 1. 要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4

搜索更多关于: 大学生逃课心理问题及对策 的文档
大学生逃课心理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594t8y4er5136r5shl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