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八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一、名词解释
1.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混合食用,互相补充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提高蛋白质在体内的利用率;
2.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未经消化的少量蛋白质及少部分消化产生的氨基酸或小肽均可能不被吸收,肠道细菌对这部分蛋白质或未吸收的消化产物进行分解;
3. 非必需氨基酸:机体需要且能够完全由机体合成的氨基酸;
4. 蛋白质的生理价值:进入人体的蛋白质保留率和百分比,吸收和利用程度; 5. 外肽酶:能水解蛋白质的氨基或末端肽键的蛋白质水解酶; 6. 内肽酶:能水解肽链内部位置肽键的蛋白质水解酶;
7. 氮正平衡:食入氮量大于排泄氮量,表示体内蛋白质合成量大于分解量; 8. 氮负平衡:食入氮量小于排泄氮量,表示体内蛋白质合成量小于分解量; 9. 氮总平衡:食入氮量等于排泄氮量;
10. γ-谷氨酰基循环:氨基酸的吸收是在γ-谷氨酰转移酶(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催化下,通过谷胱氨酸(GSH)作用而转入细胞的; 11. 泛素:是一种由76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分子量8.45kD;
12. 必需氨基酸:机体需要,却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量很少的氨基酸,不能满足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 13. 转氨酶:催化转氨基作用的酶;
14. 转氨基作用:氨基酸的α-氨基与α-酮酸的酮基,在转氨酶的作用下相互交换,生成新的相应氨基酸和α-酮酸过程的作用; 15. 联合脱氨基作用:转氨作用和脱氨作用想偶联;
16. 鸟氨酸循环: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后者经膜载体转运到线粒体,再参与尿素合成循环;
17.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丙氨酸和葡萄糖反复地在肌肉和肝之间进行氨的转运循环过程;
18. 一碳单位:主要由于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甲硫氨酸以及色氨酸的代谢生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