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于世界时间和中国时间下的东北内陆边疆城市 ——兼论大国博弈视野下东北内陆边疆城市主观求变
的战略意义
(哈尔滨市经济研究所 高振凌)
blog地址:www.0451ef.com/bbs2/forumdisplay.php?fid=32&page=1
前言:清末已降的百年来,大国博弈深刻改变了中国东北内陆边疆的空间格局和地缘政治。如果没有外在力量的强行进入,一直处于封建王朝行政格局末端、被视为战略缓冲地的东北内陆边疆将无法生成如此深入广泛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东西跨文化交流局面,其近代化进程也将不会有别于内地,如此异彩纷呈波澜壮阔地交替于世界时间和中国时间之下。大国博弈的余威至今不衰,东西跨文化交流对于东北内陆边疆城市的影响至今犹存,因此在中俄关系正走向新的发展期的大背景下,我们在展望未来的同时,回顾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近代东北内陆边疆城市进入大国博弈格局
清末已降,以“华夷体系”和“朝贡外交体系”为核心的东方传统领土观与建立在中世纪封建大陆条约体系基础上的西方领土观发生了激烈的跨文化对话。英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以至美国等列强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中国内陆边疆的争夺。由于实力悬殊,连同最后的封建王朝,与中华文明相伴共生的东亚华夷秩序也被接踵而至的领土条约逐步瓦解,并最终崩溃。在此过程中,原本处于东亚政治中心的中国国势衰微,并接连失掉了琉球、朝鲜、越南、缅甸等传统势力范围,自身东北、西北、南疆等内陆边疆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截止民国成立,虽版图有所缩小,但中国西北、南疆都大体保持了领土完整,唯独东北内陆边疆失守,未能经受俄日两大列强的直接对冲,成为近代以来唯一一块被列强被从大陆本土整体分裂出去的领
土,也并一度成立了在《国际法》框架内与中华民国平行的独立国家——伪满洲国。
(二)处于“世界时间”中的东北内陆边疆城市
纵观东北内陆边疆的近代化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内陆有别于关内,该地区的近代化过程并不依存内地,而是在大国博弈视野下,跨越关内,转而与日俄等邻国以至跨海与西欧诸国发生了横向经济联系,在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接受了东西两种文化的激烈对话,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缘政治区位,并深刻改变了东北亚经济政治格局。
作为东北内陆边疆范围内受大国博弈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中国中心城市,哈尔滨距离俄国远东地区最近,大国博弈在哈尔滨也最为激烈,一部哈尔滨城市史也便是整个近代东北内陆边疆近代化的缩影。下面试从交通、经济、政治三方面,作简要阐释:
第一,东北内陆边疆通过建立“水路交通组合”的方式成为世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至海参崴比哈尔滨至大连的距离为近,但从1898年中东铁路到开通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的近十年间俄国的货物全部集中于大连港”。一直到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俄国势力完全退出东北南部后,才转而重点建设原为军港的海参崴港口,乌苏里铁路与中东铁路也以此为契机,开始建立便捷的商业运输联系,至此哈尔滨作为“欧亚铁路桥”远东段、“太平洋航线”分支重要站点的交通区位优势才日益突显。以哈尔滨为中心,沙俄加强了中东铁路的建设,开拓了1622里西线(满洲里至哈尔滨)、414里南线(哈尔滨至
长春)、950里东线(哈尔滨至绥芬河),贯通了去往俄国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赤塔、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伯力(哈巴罗夫斯克)的交通线路;通过与乌苏里铁路、远东铁路联通,依托松花江——黑龙江“黄金航道”,哈尔滨拥有庙街(尼古拉斯克港)、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两大出海口,也与松花江黑龙江沿岸新甸、三姓(今依兰)、佳木斯、同江、富锦建立起了稳固的贸易网。通过“水陆联运”
1
“江海联运”的水陆交通配臵,哈尔滨、海参崴、庙街三大港口形
成了便捷的“水陆交通组合”。哈尔滨驶出的列车可以南抵大连,西抵海参崴,向东沿着西伯利亚铁路一直往西,直达欧洲各城市直到大西洋沿岸的荷兰鹿特丹;哈尔滨发出的货船可以沿着松花江—黑龙江内河航道出海,直抵日本海峡,进入太平洋航线。史料记载: 1910年前后,依托铁路、水路两种交通方式的联动配合,由哈尔滨驶出的五千吨货船经由过鞑靼海峡,日本海,过赤道之抵欧洲只需18天。
第二,在列强的干预下,东北内陆边疆与西欧诸国、日本、俄罗斯形成了事实上的“只有贸易区”。1907年7月,中俄签订《北满税关章程》关税协定。章程规定:“中东铁路输出输入货物在1902年百值抽五,在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基础上减税三分之一,并规定在车站附近增设减税区。”这一条款的签订意味着:在贯穿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中东铁路两侧30公里,以及囊括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等交通枢纽城市的“中东铁路附属地”内只能征收3%的出口税,这一低税率在世界贸易史上也是罕见的,至此哈尔滨实现了实质性的“零关税”,
1
2009年江苏连云港开始采用“水路联运”的模式,提出要依托陇海线为西北五省打造“出海口”。
至此东北内陆边疆开始在经济联系上与关内渐行渐远,转而成为世界经济圈中的重要一环。同年日本伙同西欧诸国出于最大限度获得东北大豆等重要大宗战略物资的需要,开始对经由哈尔滨出口的大豆免征进口税。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东北内陆边疆与西欧以及日本间形成了实质性的“自由贸易区”。 此外依托国际大宗大豆贸易以及直接供给俄国远东及中西伯利亚地区工业制成品、面粉等轻工业制成品,早在1907年哈尔滨的直接经济腹地久囊括了北满(今天的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东四盟)及俄罗斯远东黑龙江主航道沿线城市以及中西伯利亚地区,间接经济辐射范围更是到达了日本、中国南方、西欧的英德等国。
与在此时,哈尔滨与关内的经贸往来却十分不畅。列强把持了囊括运输、销售、期货交易等粮食贸易环节,定价权也被列强牢牢控制。要想将粮食从哈尔滨运往关内需要经过重重关卡,其运费比直接运往欧洲还要高。2因此在经济关联上,东北内陆边疆,特别是吉林黑龙江两省与关内的经济联系十分有限。可以说,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前,东北内陆边疆城市都是处于“世界时间”,相对于内地,东北内陆边疆城市更早更快更直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圈。
以哈尔滨为例,虽然是中国城市,但在历史长河中,在更多时间哈尔滨是作为中国最大的面粉生产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作为中国第六大海关,作为北满及俄国远东沿江沿线经济中心,作为享誉世界的粮食期货交易中心、东北亚金融中心,以“亚洲第二
2
参照:高振凌:《江海联运史研究》《经济热点》2010年第12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