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拘于时。(被动句) 译文:不受世俗的限制。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 译文: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6)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
译文: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人家)。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 译文: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探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讲“由魏晋氏以下,不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5
[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乐于从师的风尚。
[文脉·梳理]
?
①、今之众人??
?对比论证? 爱其子、② ?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正面论证―→圣人无常师?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之圣人 ②于其身
[文本·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各句中属于“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 A项,是作者提出的论点;B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项,是教师的作用。
【答案】 D
2.对本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
6
“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解析】 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答案】 C
二、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本段的分论点句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解析】 B项,是作者针对今之人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后抒情句;C项,是作者对古圣人与今众人对比后抒情句;D项,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特殊心态。
【答案】 A
4.下列对课文第2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该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该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做对比,提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该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解析】 D项,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答案】 D
7
三、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5.下列各句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 )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解析】 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
【答案】 A
6.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
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的理念。
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解析】 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答案】 D
[话题·互动]
话题: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