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代码12340,洪秀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5:48:2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导论

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

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

1

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11、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选择)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又称谈话法。)

问卷法(效率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

作品分析法(是指对儿童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手工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和分析儿童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方法。)

第二章 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

1、胚胎的发展阶段:(选择)

(1)胚卵期(合子期):受精卵植入子宫,在子宫壁“着床”,大约需要2周左右; (2)胚胎期:从植入子宫一直持续到怀孕的第8周; (3)胎儿期:受孕第9周到分娩。

2、致畸因素指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因素,包括药物、烟酒及咖啡因等麻醉品、辐射、化学物质和污染等。

3、大脑单侧化指的是大脑两个半球的单侧化现象。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掌握着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动作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而右半球则负责空间视觉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名词解释)

4、无条件反射是婴儿最早的动作。新生儿的反射可分为生存反射(有明显的适应价值,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和原始反射(不具有确保新生儿生存的价值,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几个月就会消失,如抓握反射,游泳反射)。

5、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到下(首尾律: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由近及远(近远律:从躯干到四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大小律:儿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选择)

2

6、动作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简答) (1)动作对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2)动作使个体对外界刺激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 (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

(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个体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并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

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 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

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

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

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高振幅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

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选择)

6、从4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

7、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

8、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3个月的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通常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4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

3

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重点)(选择)

9、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1960 )创设的视崖装置,通过视崖实验发现,儿童深度知觉发展较早,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到视觉悬崖的存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的深度知觉的能力。(重点)(选择)

10、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

11、观察室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名词解释)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表现:(简答)

(1)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 (2)观察的顺序性提高;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4)观察的理解性逐步发展。

12、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重点)(理解、应用、分析)

(1)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降低或者提高,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

(2)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受器,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例如,在让幼儿闻某种气味时,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为适应而分辨不出气味;播放音乐时声音不应过大,以免幼儿的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

(3)感觉的对比:感受器官因为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教师运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映衬,红花还得绿叶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视觉对比,突出要演示的对象,使幼儿看得清楚,印象深刻。

(4)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有选择性的,一部分刺激物是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以及主体状态等都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5)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

4

自考《学前儿童发展》复习资料(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代码12340,洪秀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677k70acm2ubi87rwyn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